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研究
的社会融入直接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成效,探究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能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提供教育实践路径,既有利于民族地区建立教育脱贫的长效机制,又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广西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就读的学生展开调查,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农村学生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期为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构建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路径。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现状
研究以广西都安县为例,选取都安县澄江镇仙琅安置区八仙希望小学,都安县安阳镇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城北小学就读的学生开展调查,针对7-12岁的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13份,其中有效填答问卷71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2% 。通过分析问卷内容与相关数据,以期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农村学生社会融入的实际情况,从而探究解决随迁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的多维路径。
(一)工具及内容
此次调查向受访者发放问卷来收集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其整理及分析,以获得所需内容。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儿童易受到社区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为此研究参考岳宇的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社会融入问卷,并结合随迁农村学生特点编制《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会融入问卷》展开调查。样例为“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比较熟悉新社区的环境”“我对学校开展的课余活动感到满意”等。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9。KMO值为0.971。KMO值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均小于0.001,表明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较好。
(二)样本描述
调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心理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区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学校适应”三个方面展开。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心理适应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安置区学校农村学生中面对失败和挫折都尽量会往好的一面想的人数占比为31.79%,能在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占比为30.53%,在学校会感觉安心和踏实的占比为38.66%,仅有29.69%的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起大落;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区适应方面,能够熟练地使用电梯进行上下楼的学生人数占比为51.68%,对新社区的生活总体感觉还满意的学生人数占比为39.22%,但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儿童活动的农村学生人数占比为23.95%,只有19.05%会经常去社区其他小朋友家里做客;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学校适应方面,51.26%的随迁农村学生对现在的学校环境感到满意,有14.01%的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有13.45%的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只有33.19%的学生对学习从来没有产生过厌倦感。
以上数据说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总体上满足了安置区农村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但随迁学生在教育融入、生活融入、交往融入、文化融入方面都存在些许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阻碍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因素。只有给予安置区农村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现状
研究以广西都安县为例,选取都安县澄江镇仙琅安置区八仙希望小学,都安县安阳镇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城北小学就读的学生开展调查,针对7-12岁的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13份,其中有效填答问卷71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2% 。通过分析问卷内容与相关数据,以期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农村学生社会融入的实际情况,从而探究解决随迁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的多维路径。
(一)工具及内容
此次调查向受访者发放问卷来收集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其整理及分析,以获得所需内容。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儿童易受到社区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为此研究参考岳宇的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社会融入问卷,并结合随迁农村学生特点编制《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会融入问卷》展开调查。样例为“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比较熟悉新社区的环境”“我对学校开展的课余活动感到满意”等。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9。KMO值为0.971。KMO值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均小于0.001,表明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较好。
(二)样本描述
调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心理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区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学校适应”三个方面展开。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心理适应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安置区学校农村学生中面对失败和挫折都尽量会往好的一面想的人数占比为31.79%,能在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占比为30.53%,在学校会感觉安心和踏实的占比为38.66%,仅有29.69%的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起大落;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社区适应方面,能够熟练地使用电梯进行上下楼的学生人数占比为51.68%,对新社区的生活总体感觉还满意的学生人数占比为39.22%,但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儿童活动的农村学生人数占比为23.95%,只有19.05%会经常去社区其他小朋友家里做客;在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儿童学校适应方面,51.26%的随迁农村学生对现在的学校环境感到满意,有14.01%的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有13.45%的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只有33.19%的学生对学习从来没有产生过厌倦感。
以上数据说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总体上满足了安置区农村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但随迁学生在教育融入、生活融入、交往融入、文化融入方面都存在些许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阻碍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因素。只有给予安置区农村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