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7版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研究
    都安县澄江镇安置区八仙希望小学

持,促进其社区适应和社会融入,才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对学业影响困境
  (一)学校归属感与爱的缺失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学校归属感指的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对安置区农村学生而言,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心理适应过程。由于得不到来自家庭和学校老师足够的情感关怀,一些学生会产生学业焦虑情绪,甚至郁郁寡欢,产生自卑感,变得内向、沉默寡言。面对新的环境和群体,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使得安置区农村学生萌生消极心理,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得到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心理和行为。
  (二)师资力量短板明显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育质量水平不高。由于财政资金不能及时补充,学校建设速度缓慢。适龄学生的增加加剧了大班额教学问题,使得教师教学压力加大,教学任务变重。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缺乏教学创新意识以及应对随迁农村学生的教育机制。同时,教师面临职业倦怠的困扰,师资队伍不完善导致教师产生失落、压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对配套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教师的离职率较高,这与教师工资待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工资待遇较低或难以得到保障,教师离职倾向就会提高。在工资待遇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教师离职倾向也会降低。
  (三)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来自同一区域不同乡镇行政村的搬迁群众按搬迁政策要求集中入住到以城市社区模式建成的安置区中,多元文化冲突会导致安置区居民相互之间信任缺失,主人翁意识缺乏,没有强烈的社区认同感,难以融入集中安置社区文化生活中,且不利于外来优秀文化传播。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的农村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调研发现,在这些农村学生中壮族占64.7%,此外还有侗族、苗族、毛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但在安置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未把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充分结合,也未能把各民族的文化充分融入进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尚未组织学生通过直观的校园活动唤起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错失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吸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机。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不利于随迁农村学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
  (四)家校社合作有待提升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加快构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