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9版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研究
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主动走进农村学生的内心,结合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鼓励、开导,使其能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推动安置区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文化气氛
  校园是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传达着学校的精神内涵,更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象征着学校的生命力,可以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滋养,起到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校园文化构建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首先要从绿化、美化校园入手,完善校园公共基础设施,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重视黑板报、图书角、校园广播等软件设施的作用。广西都安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传承、弘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宝贵的传统文化,增强随迁农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校园活动也要结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造和谐的文化气氛。
  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健全制度。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完善对班级的评价体系。安置区配套学校的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学生,相信学生拥有潜力,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感知、追求公共价值,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安置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让随迁农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四)加大课余服务力度,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
  家庭、学校、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育人的最大作用,收获最佳育人效果。在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和育人使命。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家庭支持对促进农村学生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搭建桥梁,提高三者之间的凝聚力。首先,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家长微信群的方式,在群里为学生家长答疑解惑、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近况;或者以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学生家长传授良好教育方法。其次,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关系。社区在健全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可以和安置区配套学校形成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解决校内外教育脱节的问题,增强农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保障他们的学习质量。最后,加强社区与家庭的配合度。社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例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为农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还可以由辖区的党员教师和退休教师主导,组织“四点半课堂”,提供课余学业辅导、思想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不仅能减轻随迁家长的教育压力,也可以帮助农村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通过这些举措,解决随迁学生课后无人辅导和管理的问题,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促进其学业进步。同时,学生家长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积极配合社区的文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李 诛 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植子伦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博士后,南宁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