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人才队伍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全面总结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举措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不足以及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问题,从打造领军人才、汇聚学科力量、培育青年学术骨干、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陕西省高校社科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
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基本力量和基础支撑,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陕西省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高校社科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学科建设布局,着力打造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根基与智力支撑。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4.7万名,其中高校2.67万人,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56.8%。近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社科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43.1%。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西部民族宗教文化、工商管理、西部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涌现出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英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社科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合理,随着“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深入实施,一批遴选培养的青年学者逐渐成长为学科骨干。
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基本力量和基础支撑,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陕西省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高校社科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学科建设布局,着力打造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根基与智力支撑。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4.7万名,其中高校2.67万人,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56.8%。近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社科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43.1%。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西部民族宗教文化、工商管理、西部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涌现出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英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社科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合理,随着“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深入实施,一批遴选培养的青年学者逐渐成长为学科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