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职称分类评价实施细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评价机制。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参政议政,加强党政研企人才“多向”交流,遴选推荐社科人才到党政机关、基层一线挂职,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鼓励高校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为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分享研究成果、讨论研究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充分利用媒体,常态化宣传人才政策、引才活动和优秀人才典型等,营造爱才、护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强化人才统筹管理,建立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统计体系与管理信息平台。
四是深化社科项目研究,驱动人才发展引擎。社科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提升的有效平台。近年来,陕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社科项目经费投入,组织社科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社科基金。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0余项,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宋代诉讼惯例研究》《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陕甘宁文艺通论》《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研究(1942-2022)》等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完成《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经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陕西的生动实践》等多项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省社科基金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社科专家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立项1100余项,资助金额2400余万元。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
一是研究队伍总量偏少且顶尖人才匮乏。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数量总体还不多,约占全国的3.63%,且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不足,尤其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才较为缺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员,陕西仅有3人和9人,与处于第一梯队科教大省的湖北、江苏等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平台总量不足且水平不高。从学科发展水平来看,高水平学科数量偏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类A类学科数量屈指可数,其中A+学科还没有,这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从重点科研平台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偏少,我省仅有2家,占全国总数的1.3%。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缺乏有效统筹与资源整合,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学术期刊数量仅占全国2.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及扩展版的期刊仅有17种。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且投入增速缓慢。近年来,我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专项经费一直维持在年均数百万,与其他省份相比,经费投入偏低,增速缓慢,成为制约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给社科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致使高质量成果不多,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资政成果偏少。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人才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省哲学
四是深化社科项目研究,驱动人才发展引擎。社科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提升的有效平台。近年来,陕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社科项目经费投入,组织社科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社科基金。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0余项,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宋代诉讼惯例研究》《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陕甘宁文艺通论》《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研究(1942-2022)》等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完成《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经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陕西的生动实践》等多项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省社科基金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社科专家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立项1100余项,资助金额2400余万元。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
一是研究队伍总量偏少且顶尖人才匮乏。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数量总体还不多,约占全国的3.63%,且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不足,尤其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才较为缺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员,陕西仅有3人和9人,与处于第一梯队科教大省的湖北、江苏等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平台总量不足且水平不高。从学科发展水平来看,高水平学科数量偏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类A类学科数量屈指可数,其中A+学科还没有,这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从重点科研平台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偏少,我省仅有2家,占全国总数的1.3%。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缺乏有效统筹与资源整合,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学术期刊数量仅占全国2.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及扩展版的期刊仅有17种。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且投入增速缓慢。近年来,我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专项经费一直维持在年均数百万,与其他省份相比,经费投入偏低,增速缓慢,成为制约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给社科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致使高质量成果不多,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资政成果偏少。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人才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