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7版
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科学专项工作机制成立时间较短,机制运转还不够顺畅。省社科办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面规划以及在统筹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措施。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畅通,存在一定障碍。全面、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档案库、数据库还不完善。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未能把研究人才的科研成果迅速地向政策决策层、有关单位、社会大众推介、宣传和转化。
  进一步推进陕西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打造领军人才,引领研究方向。深化高层次人才评聘制度改革,以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为班底,选拔一批具有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将高层次人才选拔培育作为推动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全局性、关键性工作,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学术引领力和带动作用。做好领军人才生活保障,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评选等方面适当向理论研究阐释领域倾斜。通过激发领军人才的引领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阐释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设立特别研究岗位、引入高层次人才、吸引优秀教师调入、开展跨学科人才交流等措施以及兼职、双聘、临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人才竞相汇聚的局面,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整体水平和研究实力。
  二是汇聚学科力量,激发研究动能。汇聚各方学科优势,构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特区”,激发多学科人才共同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动能。重点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培育人才,在课题申报、成果认定、职称评审等方面开辟专项通道,吸引多学科人才集聚,建立专业科研团队,也支持教师自主或联合组建学术团队,形成集中攻关、团队作战的研究氛围。中央应加强统筹规划,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相关学科领域提供重点课题方向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学科研究服务中央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汇聚多学科的研究优势与力量,充分激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动能。
  三是培育青年学术骨干,释放研究活力。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优化青年人才的选拔流程与选拔制度,为中青年教师进入高端人才系列创造条件,提升中青年教师发展动能。实施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提高青年人才理论研究与阐释的支持服务水平,制定以老带新帮扶制度,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建设青年人才浸润式全链条培育模式,在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党校、高校的培训班中专项划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人才培训名额,通过系统化、全方位的培育,充分释放青年人才的研究活力。
  四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稳定长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机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障,建议适当增加省文化强省建设、省宣传文化事业“两项资金”。提高省社科规划、省社科基金专题、省重大现实问题、省软科学等项目的立项数量和支持经费额度,增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财政拨款额度。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深入论证,每年甄选10至20个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各高校、研究机构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管理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创造》,2022(11):20页。
  作者简介
  罗 军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宝荣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