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9版
秦创原辐射效应提升策略研究
配套政策与专项政策,逐步完善推广“科学家+工程师”“校招共用”“飞地”孵化等机制。秦创原综合平台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一站式兑现”制度,全国各地已有20余个城市出台或修订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例或科技创新条例,如咸阳恢复7个县级科技局建制,杨凌建立秦创原农业板块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农业板块政策包等,共同构建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
  全流程成果转化生态逐步优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先后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贯彻落实若干举措》《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有效破解了“不敢转”的难题,开展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有效破解了“不愿转”的难题,推行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了“缺钱转”的难题,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做法,多措并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一大批存量成果、静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释放。随着秦创原的发展,陕西科技创新保障能力逐渐提升,撬动金融“活水”加速流向科技创新。截至2023年,陕西已出台多条有关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加速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潜力提供了全方位支撑。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6.1%,专利质押融资达54.7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120亿元,就地转化技术合同占比增高[2]。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速明显,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全省创新创业热情被激活。
  区域创新协同迈上新台阶。秦创原总窗口与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25个协同创新基地,鼓励各市区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创原先行区或示范区,探索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另一方面,秦创原推动了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剧增,探索出了“西安研发、地市制造”等模式,开通了秦创原数据平台统一入口,有力推动了总窗口和各地市资源共享、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
  制约秦创原辐射影响力的原因
  目前,秦创原发展已进入“第二个三年”的关键阶段,还存在着制约秦创原辐射影响力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是秦创原总窗口资源统筹能力、先行区和示范区发展不足。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是秦创原总窗口,但限于职能边界和授权,无法统筹集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示范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不全。秦创原先行区和示范区创新资源聚集程度远不及总窗口,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科技创新对现在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动能不足。占陕西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压力和动力不足,对新技术的敏锐度不高,而中小企业发展以一般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主,一些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短板明显。另一方面,科技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存在高校与市场脱节,忽略市场导向,产出成果停留于纸面无法吸引市场企业购买,造成科研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存在企业提出的科技创新需求无人来解,缺乏科技成果供需统筹。此外,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方面,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秦创原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品牌是区域竞争力的象征,秦创原是陕西科技创新形象的“代言人”。在放大秦创原品牌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虹吸效应方面,还存在几点不足。秦创原营商环境整体联动存在阻力,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