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7版
四川乡村振兴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要素流动与生态韧性的新视角
    四川高县“路景交融”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脆弱区域,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持续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流污染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助力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2023年,四川完成营造林498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055万亩,森林蓄积增加1600万立方米,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5200亿元[9]。不断完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法,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理,推动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良性循环,推进乡村经济绿色发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3.7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8%,有效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10],为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面临挑战和困境:基于要素-生态-治理三维分析
  (一)农村要素流动失衡:人才、土地、资本存在结构性矛盾
  “人、地、钱”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四川省在农村资源要素赋能激发内生动力上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空心化”加剧。农村可用人才大量外流,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就业岗位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条件较差,许多农村年轻人外出到城市发展[11]。此外,农村人口的不均衡流动趋势仍在持续推进,农村易向外流失优质人才,而推动外部“精英”人口流入农村仍存在较多阻碍,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尤其缺少技术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二是投入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财政投入力度增幅有限,现有投入力度无法满足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区发展所需财政支撑。同时资金支持结构较为单一,许多社会资本对乡村投资的兴趣不高,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保障。三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存在土地浪费闲置现象。加之存在违规扩建、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资源盘活难度较大。此外,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突出,地块分散制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中程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也使土地流转纠纷增多。乡村产业用地需求旺盛与建设用地指标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审批流程复杂化,部分项目因用地难题被迫停滞。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断”“低”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上,四川省仍面临着多重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四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12]。二是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链间协同不足。202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仅69%[13],缺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化,在上下游环节衔接阶段,农业产业链甚至会出现“短链”“断链”现象。此外,农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三是农业产业科技赋能不足,生产模式相对分散、粗放。2023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3.9%,低于江苏、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