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振兴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要素流动与生态韧性的新视角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强化“精明增长”理念,强化土地市场监管和流转力度[23]。推进农村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推行农田集中整理与连片经营,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共营制等模式,加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程。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遏制宅基地超占滥用行为,保障耕地资源稳定和农田种植功能。深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加大乡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倾斜力度,简化农村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优先将宅基地复垦整治、耕地占补平衡新增指标用于本村乡村建设需求,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空间。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金融赋能”,允许闲置宅基地入股乡村旅游项目。设立省级土地流转纠纷仲裁中心,降低交易成本。
(二)坚持科技赋能提质,推动农业全链整合和现代化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将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24]。按照“小并大、短并长、弯改直、陡改缓”原则系统改造田块形态,优化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实施农机装备研发补短板行动,开展农机适用性技术攻关。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省级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探索研发适用坡度25°以上的微型耕作机器人。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强化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监控,确保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融合分析气象、土壤、市场等多源数据,为各方提供更精准的种植养殖建议,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重点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工程,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从城市下沉到县域乡村。依托物联网和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智慧农业产业集群。建立纵向整合和一体化的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的“三链”协同互动,提升整体产业的效率与效益。[25]着力构建“农业+”融合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产业等新业态,提升乡村经济活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建立“天府优品”地理标志认证体系,实现农产品品牌溢价提升。
(三)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激发乡村经济绿色发展活力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缩小城乡硬性条件差距。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改造,同步建设冷链物流节点与电商服务终端,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名师课堂+校本资源”共享模式;健全教师轮岗交流与跟岗研修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质量。加强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