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1版
四川乡村振兴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要素流动与生态韧性的新视角
卫生资源统筹整合和布局优化,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构建乡村医疗节点,推动上级医院专家巡诊制度,构建远程协作、绿色转诊渠道,扩大乡村就近医治病种类型和农村医疗补贴范围。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的参保覆盖工作,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实施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关爱项目,推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重视易返贫重点人群,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监测脱贫对象收入状况,排查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现象。促进多类人群稳定就业,推动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双向发力,针对不同类型重点人群,多措并举做好稳岗服务。同步开展增收渠道拓展行动,通过给予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对象自主创业,增强“造血”能力。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强县域对乡村托举作用。因地制宜全面考察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现实情况,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如对生态功能区重点培育林下经济、碳汇开发等绿色产业;对传统农区发展预制菜加工、生物提取等高附加值业态;对城郊融合区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推进县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向乡村梯度延伸。聚力推进小城镇差异化发展,将中心镇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四)推动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提升乡村振兴生态韧性
  构建“变废为宝”的生态化处理体系。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设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池、沼渣沼液贮存利用池等配套设施。建立区域有机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利用生物转化、智能化发酵等现代化工艺,实现禽粪污废物绿色环保、高效循环利用。探索种养循环新模式,构建“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圈”。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强秸秆再利用的补贴政策,引导秸秆产出大户就地收贮。
  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生态承载力评估考核机制,划定农业生产红线区,实施轮作休耕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保护,构建生态修复工程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生态资源价值评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森林康养”“雪域清心”等生态旅游项目,培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开发“碳汇茶园”“生态民宿”等产品,探索GEP核算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做好农村生态环保宣教工作。实施“形式+内容”双重创新性宣传,采用文艺巡演、短视频等通俗形式增强吸引力,聚焦农事需求开发实用课程,建立环保行为积分奖励制度,推动生态理念入脑入心。完善生态保障政策制度体系,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机制建设,利用科技手段监控环境,及时调整环境保护措施[23]。构建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加强农田保育激励、农产品供给核心区生态补贴补偿。构建污染协同治理网络,建立跨市州的“岷江-沱江生态补偿基金”,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市场化机制。
  (五)激发基层自治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变革
  强化村民自治机制,培育农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议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