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5版
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云南非遗过大年,文化之光照亮永仁乡村振兴。

级单位、民营企业实施全覆盖帮扶。[1]
  2、不断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四年来,云南将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户纳入联农带农重点,多措并举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围绕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做强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密切利益联结机制3个关键环节,各地坚持“三个全覆盖”②推进产业帮扶创新,“三个一律”③强化多元联农带农机制④,均出台联农带农主体奖补办法,因地制宜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订单生产、生产托管、股份合作、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或租赁、收益分红等方式,创新推广10余种联农带农模式,创造了一批富民增收成功案例,推动产业帮扶全覆盖,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截至2024年12月,每个脱贫县形成2至3个帮扶主导产业,2.93万个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1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1]
  同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21年以来,云南全面打造“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乡村休闲康养旅游发展。全省村(社区)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创建民族特色村150多个、旅游特色村200多个、休闲农庄500多个、农家乐1万余家,开创了“民族赛事(非遗或农耕庆典)+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农文旅融合发展,2万多农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2万多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5]一大批非遗品牌从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变,进一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1至8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93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086.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5.86%、18.46%;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680户、从业人员15.83万人,带动农户34.01万户,实现营业收入173.95亿元。[6]旅游收入已经成为脱贫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3、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帮扶的组织化、技能化、规模化水平
  云南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对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推动培训就业全覆盖,持续稳定公益岗位聘用脱贫劳动力的规模。2022年脱贫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133.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44.58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13.2万人,并及时帮助2.1万返乡务工人员实现就近再就业,稳岗就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第一。[7]推进“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培训脱贫劳动力100.3万人次;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县级以上乡村工匠2347名,建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弥勒玫瑰花工等115个“滇”字号劳务品牌、“楚雄彝绣”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带动37.8万人创业就业。[3]2024年,实施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7万,[8]12.8万人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1],带动脱贫人口116.8万人增收[3]。2021-2024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转移就业从322万人持续增加到361.8万人[1],增加了12.36%,就业规模居全国第二,其中跨省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