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7版
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付稳定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支撑。
  同期,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9715元提高到14647元,增加493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从87.77%提高到了90.34%,提高2.5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10.81%,增速分别比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1.92和0.8个百分点,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其中,8项支出均持续增加,食品烟酒、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增加了1698.66元、975.77元、930.57元、552.98元、378.09元、167.73元、137.61元、91.44元。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食品烟酒等5项支出年均增幅均高于10%,分别为15.36%、14.57%、11.45%、10.88%、10.02%,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不断缩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加快推进,不仅为云南脱贫地区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脱贫地区的各种发展瓶颈得到破解,而且也对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缓解云南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做出了贡献。2020-2023年四年间,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的人均GDP分别从30043元、33146元增长到了38723元、40773元,分别增长了8680元和7627元,年均增幅分别为8.83%和7.15%。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的年均增幅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年均增幅高出1.59个百分点,但是30个省级重点县的人均GDP年均增幅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09个百分点。说明27个国家级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态势不断缩小。
  (四)脱贫地区乡村发展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1、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增强村级发展能力
  制定实施“千万工程”三年行动,全省12370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及审批,有序推进了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8481个脱贫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农村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别达75%、92%、57%,分别比2023年提高了4.1、4.3、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1]
  2、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机制,培强村级发展基础
  云南筹措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盘活闲置帮扶资产,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4年12月,94%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1]
  3、建强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云南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连续6年组织4.5万名村干部开展学历、能力水平“双提升”行动,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48.6%;连续5年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完成了105万农村党员每人两轮以上培训;在12.3万名返乡创业人才中发展了1.1万余名党员。[11]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7万余名,[1]实现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抵边村、乡村振兴重点村“一村一队全覆盖”,为脱贫人口精准制定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脱贫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风险多重叠加,压力依然较大
  虽然云南脱贫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是由于已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近100万人口处于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