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4版
贵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属于茶叶主产县,且相关茶企的产品主要集中于绿茶初加工领域,产品差异化指数较低。四是贵州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2023年贵州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⑥
  (二)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乡村发展
  尽管贵州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地区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乡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贵州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当地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加之部分村庄干部老龄化严重,如村支书年龄超过60岁者大有人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执行力。
  (三)乡村建设资金压力大,项目推进缓慢
  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有限,社会资本投入又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据农业农村部估算,我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7万亿资金投入。在贵州,乡村振兴年均资金需求超千亿,但实际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尤其是某些脱贫县资金缺口率超40%⑦,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建成后的“管护”缺位,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产业发展。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较大,一些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也较缓慢。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地位重要,但在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例如,部分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据笔者测算,2023年贵州省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氮肥)达244公斤/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224公斤/公顷)的1.09倍。例如,贵州某些水稻种植区,因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土壤pH值下降明显、酸化严重,导致农作物减产。此外,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任务艰巨,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仍需加强。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到2030年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根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文件要求,到2025年贵州各县(市、区、特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稳定在80%以上,这说明贵州的“任务”还较艰巨,若未处理粪污直接排放就会导致水体氨氮超标。
  (五)部分脱贫人口发展基础薄弱,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一些脱贫村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就业机会有限,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性较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部分脱贫人口收入下降,增加返贫风险。据监测,全省脱贫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收入依赖单一产业(如玉米、土豆、茶叶等),受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收入下降的农户占比较高。据贵州省统计局监测,2024年全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全年农业产品价格下降0.02%、林业产品下降3.7%、玉米价格下跌14.3%、活牛下跌15.6%、活羊下跌2.1%。受此影响,一部分群众返贫风险大增。
  (六)乡村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参与度不足
  部分地区的乡村治理能力较弱,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是乡村治理人才短缺的问题较为明显。全省村(社区)“两委”成员中,要么是50岁以上占比较高,要么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足。在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中,三年内离职(如通过考试调离)或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者比重也较高。此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一些地区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乡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