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设的合力尚未充分发挥。
(七)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但贵州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有限,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较窄,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截至2023年末,贵州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063.45亿元,其中普惠贷款余额7795.6亿元、占比17.3%;贵州普惠贷款余额仅占全国普惠贷款余额的2.65%,且贵州全年普惠贷款增速(19.7%)还低于全国3.8个百分点[3]。此外,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足,缺乏针对农业产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民和农业企业融资困难。
(八)数字乡村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贵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影响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中的应用。据在遵义、六盘水等地调查发现,一些村委会所拥有的电脑台数要么偏少,要么使用年限偏长(超5年),故障率较高。还有一些地方因地处深山,5G信号不足,村民缴纳相关费用时无法通过APP平台(如“黔农云”平台),只能选择实地办理甚至前往县城办理。此外,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较低,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受访的1402名农民中仅29%掌握基本数字工具(如使用微信支付、政务APP),尤其是50岁以上群体对其掌握程度较低。
贵州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加强对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返贫风险。二是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同时瞄准特色产业大力扶持,推进消费帮扶,完善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收益机制。三是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的就业能力。各地区要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走产业融合道路、开展以工代赈等方式,增加脱贫人口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一是极力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制定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重点打造贵州茶叶、辣椒、刺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等方式,提升贵州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二是加强市场对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推动贵州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产业兴旺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