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
一是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要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适时发行专项债券、开展PPP项目等,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优化金融支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指导,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农民报考高职院校。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为乡村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尤其要支持返乡人员、退役军人、退休专家等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健全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动科技、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强力推进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二是加强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三是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农业等新业态,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地方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尤其要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二是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推广数字化治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通过建立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注释
①②⑤数据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③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④⑥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24)》《中国统计年鉴(2024)》计算得出。
⑦调研后预估。
参考文献
[1]《榕江县坚持“村超+”模式助推乡村振兴》,http://www.rongjiang.gov.cn/xwzx_5903512/rjyw_5903513/202410/t20241017_85947780.html。
[2]王一民、冯克、刘久锋等:《“四在农家”执新笔和美黔村入画来——贵州向深向实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观察》,《农民日报》,2025-01-24(01)。
[3]申川:《精准服务金融“活水”为企业“解渴”》,《贵州日报》,2024-03-13(05)。
作者简介
李华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一是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要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适时发行专项债券、开展PPP项目等,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优化金融支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指导,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农民报考高职院校。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为乡村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尤其要支持返乡人员、退役军人、退休专家等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健全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动科技、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强力推进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二是加强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三是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农业等新业态,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地方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尤其要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二是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推广数字化治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通过建立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注释
①②⑤数据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③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④⑥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24)》《中国统计年鉴(2024)》计算得出。
⑦调研后预估。
参考文献
[1]《榕江县坚持“村超+”模式助推乡村振兴》,http://www.rongjiang.gov.cn/xwzx_5903512/rjyw_5903513/202410/t20241017_85947780.html。
[2]王一民、冯克、刘久锋等:《“四在农家”执新笔和美黔村入画来——贵州向深向实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观察》,《农民日报》,2025-01-24(01)。
[3]申川:《精准服务金融“活水”为企业“解渴”》,《贵州日报》,2024-03-13(05)。
作者简介
李华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