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5元,同比增长 7.4%。[7]
(三)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保障“三农”发展
一是精心实施农村水利惠民工程,筑牢民生保障根基。截至2024年底,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成功建设农村“水盆子”工程918个,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增供水能力达到4779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28.91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喝上放心水。在农业灌溉方面,新增发展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27万亩,为农田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这些工程还发挥了防洪减灾的重要作用,保护了下游6.32万人的生命安全和0.68万亩耕地的生产安全。[8]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三年行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2024年,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加快实施农业节水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作物农膜覆盖率稳步提高到53%,在灌溉区广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艺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1344万亩,进一步节水达到2.36亿立方米,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940万亩,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节水增效的新路径。[3]
三是率先开展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助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2024年,针对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加快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通过高效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投入试点资金1亿元,为农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年组织研发各类新机具39种,丰富了农机装备种类。目前,甘肃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7%,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达到65%。同时,积极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累计报废更新数量达7.4万台,补贴金额1.38亿元,两项指标完成率均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9]
(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2024年,甘肃省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首先,全省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总数攀升至9.32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数量突破1.5万家,“有规范的章程、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有主导产业、有显著的经营效益”的“五有”合作社占比高达63%,并且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0%,有力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其次,新增家庭农场数量超44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7.1万家,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最后,甘肃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面积达到3527万亩次,彰显出对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持。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猛,数量已突破2万家,[1]逐步构建起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农村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培育。2024年,甘肃省成功获批创建甘味生猪、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镇原县(肉鸡)、崆峒区(肉牛)等9个产业园和产业强镇项目。兰州佛慈制药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张掖山丹县以“薯草菜羊马”五大产业为核心,建成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5万元。兰州市则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99万亩,肉蛋奶产量16.81万吨。[10]
三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业是粮食生产的核心“芯片”。2024年,甘肃省在种业振兴行动的征程上大步迈进,全省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87万亩、49万亩、47万亩。尤其是玉米制种,现已建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
(三)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保障“三农”发展
一是精心实施农村水利惠民工程,筑牢民生保障根基。截至2024年底,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成功建设农村“水盆子”工程918个,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增供水能力达到4779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28.91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喝上放心水。在农业灌溉方面,新增发展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27万亩,为农田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这些工程还发挥了防洪减灾的重要作用,保护了下游6.32万人的生命安全和0.68万亩耕地的生产安全。[8]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三年行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2024年,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加快实施农业节水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作物农膜覆盖率稳步提高到53%,在灌溉区广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艺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1344万亩,进一步节水达到2.36亿立方米,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940万亩,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节水增效的新路径。[3]
三是率先开展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助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2024年,针对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加快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通过高效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投入试点资金1亿元,为农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年组织研发各类新机具39种,丰富了农机装备种类。目前,甘肃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7%,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达到65%。同时,积极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累计报废更新数量达7.4万台,补贴金额1.38亿元,两项指标完成率均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9]
(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2024年,甘肃省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首先,全省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总数攀升至9.32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数量突破1.5万家,“有规范的章程、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有主导产业、有显著的经营效益”的“五有”合作社占比高达63%,并且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0%,有力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其次,新增家庭农场数量超44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7.1万家,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最后,甘肃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面积达到3527万亩次,彰显出对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持。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猛,数量已突破2万家,[1]逐步构建起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农村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培育。2024年,甘肃省成功获批创建甘味生猪、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镇原县(肉鸡)、崆峒区(肉牛)等9个产业园和产业强镇项目。兰州佛慈制药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张掖山丹县以“薯草菜羊马”五大产业为核心,建成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5万元。兰州市则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99万亩,肉蛋奶产量16.81万吨。[10]
三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业是粮食生产的核心“芯片”。2024年,甘肃省在种业振兴行动的征程上大步迈进,全省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87万亩、49万亩、47万亩。尤其是玉米制种,现已建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