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肃州、凉州等县(区)为核心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张掖也成为全国制种面积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县(区)。[11]
四是加强科技赋能建设高标准农田。2024年,甘肃省科学统筹省级财政农田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共计1.5亿元,全力支持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管理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更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筑牢了坚实的农田基础。甘肃省成功建成高标准农田284万亩,并且在绩效考核中脱颖而出,位居全国第三。[4]
(五)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创建和美乡村
一是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建和美乡村。甘肃各地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创建行动,致力于打造乡村建设的陇原样板。在创建过程中,依据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区域特色,将全省划分为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这5大区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板块化、分类化、差异化的建设思路,秉持着“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授牌一个”的严谨原则,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工作。2024年,省委、省政府对首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予以授牌表彰。以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全省精心编制7526个村庄规划,所有发展类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应编尽编,为乡村的长远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同时,甘肃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省累计已有14个县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称号,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典范。其中,天祝县积极探索创新,其“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和美乡村”的优秀案例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案例,充分展示了甘肃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2.6万公里,自然村组硬化率90%,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7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全省86个县(市、区)均成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了1352个乡镇卫生院和16240个村卫生室,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建设了161家乡镇敬老院以及7044个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切实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5]
三是精准发力,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在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中,甘肃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顽疾,扎实开展了大规模、深层次的集中整治,累计排查出各类突出问题7124个,已完成整改7016个,整改率高达98.48%,有效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了农村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