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二是人才、耕地、金融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压力客观存在。首先,甘肃面临农村人口外流与现代农业人才短缺双重困境。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制约地方农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技术推广亦面临人才瓶颈。其次,甘肃省耕地面临盐碱化、非粮化等问题,随着高标准农田需加速建设和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需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的要求,资源压力依然较大。最后,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依赖财政投入,比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需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盐碱地治理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仍需长期投入。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不足,2025年省级农业科技专项资金仅4000万元,农业技术转化效率提高难度凸显。
三是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与市场竞争力不足问题突出。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部分产业仍存在附加值低、链条短的问题。例如,肉羊产业虽规模居全省第一,但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仍需加强。此外,“甘味”品牌出海和国内市场拓展需突破物流与营销瓶颈,要实现2025年销售额350亿元的目标仍需多方协同。
四是生态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客观存在。甘肃省地貌复杂,各地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各有不同且问题突出。如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严重缺水,白银、酒泉等区域盐碱地较多。再以陇南市为例,其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全市境内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土地细碎且分散,为农业发展带来不便。
五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亟待调和。甘肃乡村文化面临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新兴科技冲击下传统文化活力不足。特别是甘肃部分农村教育水平低、文化氛围淡薄导致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下降,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需更多政策支持。和美乡村建设中农村厕所革命、公共空间整治等环境工程面临资金和村民参与度双重压力。
聚力推动甘肃乡村全面振兴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实现甘肃省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谋求兴产业、防返贫、促增收。打破省内区域保护,以“甘味”为品牌标识,积极推动“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向全链条延伸,提升附加值,更大力度推动“甘味出陇”“甘味出海”。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天津、山东等对口支援省市共建“飞地产业园”,将甘肃特色农产品加工环节嵌入东部产业链,利用东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结合甘肃生态资源,发展中医药康养、生态旅游等健康产业,推动“农业+健康+文旅”模式。例如,借鉴羊狮慕镇“灵芝种植+旅游节”经验,整合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农文旅综合体。以多维度发展积极谋求兴产业、防返贫、促增收。
二是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提高人才要素投入水平。通过柔性引才(如高校博士团队支持农业技术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如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返乡创业激励(如税收减免和项目孵化)等方式,形成人才闭环。健全完善跨部门人才资源共享制度,整合省内农业农村、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联盟”,提供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挖掘本土种植养殖能人、技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