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人、返乡回流大学生等,进一步健全推荐机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畅通人才沟通交流渠道,让乡土人才“聚”起来。
三是大力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准入环节,针对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科技中介等类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在充分考量其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进入限制。搭建专门的农业科技企业申办服务网站,企业可在线提交相关材料,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反馈,实现申办手续的高效便捷办理,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快速落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对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服务支撑,建立常态化的公益性科技服务对接机制。组织专业的科技服务团队,定期深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科技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解决方案。大力促进各种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诞生与健康发育,营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发展的营商环境。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推广、技术识别、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四是协同谋划农业差异化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结合甘肃省“一核三带多节点”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空间布局。例如,兰州可依托省会优势发展科技农业与都市农业;张掖、武威可聚焦现代寒旱农业;陇西、陇南可聚焦中药材加工农业;民族地区则可发展文旅融合产业。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经济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是因地制宜加强生态筑基,构建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高度重视省内全域生态修复与绿色基建,加强寒旱地区生态治理,针对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推广“光伏+治沙+节水农业”模式,如武威市凉州区光伏治沙项目,同步推进防风固沙与清洁能源利用。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在白银、酒泉等盐碱地集中区,种植耐盐碱作物(如枸杞、甜高粱),配套滴灌技术,探索“盐碱地改良+特色种植+深加工”产业链。探索建立“生态银行”试点,借鉴福建南平经验,将林地、湿地等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通过碳汇收益反哺乡村建设,做到以绿色产业发展夯实乡村生态根基。
六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打造省级“和美乡村”。加强党建引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推广“党建+网格化”管理,如天水市麦积区“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村民,精准解决民生问题。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将“一键报贫”系统与医保、教育等数据联动,提前预警并精准帮扶。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针对土地流转、项目引进等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在全省推广定西市“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鼓励村民以工代赈参与环境整治。持续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整合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功能,打造村民精神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马雪娟:《2024年陇原粮仓“三项齐增”》,《甘肃农民报》,2025-01-16(01)。
[2]马国顺:《2024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1296.11万吨》,《甘肃日报》,2024-12-25(01)。
[3]马国顺:《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描绘“三农”崭新图景》,《甘肃日报》,2024-12-27(02)。
[4]任振鹤:《政府工作报告》,《甘肃日报》,2025-01-25(01)。
[5]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打好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漂亮仗》,《党的建设》,2024(9):21-22页。
[6]马国顺:《厚积农业发展新动能》,《甘肃日报》,2025-02-13(01)。
[7]《甘肃省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25年展望》,https://tjj.gansu.gov.cn/tjj/c118946/202501/174064364.shtml。
[8]王甜:《水润民生幸福来》,《甘肃农民报》,2025-01-04(01)。
[9]马国顺:《深化改革促振兴绘就“三农”新篇章——2024年甘肃省“三农”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https://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4/12/24/031113547.shtml。
[10]张万宏:《2024年我市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40个》,《兰州日报》,2025-01-05(R02)。
[11]吕霞:《张掖:撑起玉米制种“半壁江山”》,《甘肃经济日报》,2024-10-08(01)。
[12]马国顺:《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日报》,2024-10-08(01)。
作者简介
王 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大力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准入环节,针对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科技中介等类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在充分考量其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进入限制。搭建专门的农业科技企业申办服务网站,企业可在线提交相关材料,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反馈,实现申办手续的高效便捷办理,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快速落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对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服务支撑,建立常态化的公益性科技服务对接机制。组织专业的科技服务团队,定期深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科技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解决方案。大力促进各种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诞生与健康发育,营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发展的营商环境。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推广、技术识别、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四是协同谋划农业差异化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结合甘肃省“一核三带多节点”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空间布局。例如,兰州可依托省会优势发展科技农业与都市农业;张掖、武威可聚焦现代寒旱农业;陇西、陇南可聚焦中药材加工农业;民族地区则可发展文旅融合产业。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经济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是因地制宜加强生态筑基,构建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高度重视省内全域生态修复与绿色基建,加强寒旱地区生态治理,针对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推广“光伏+治沙+节水农业”模式,如武威市凉州区光伏治沙项目,同步推进防风固沙与清洁能源利用。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在白银、酒泉等盐碱地集中区,种植耐盐碱作物(如枸杞、甜高粱),配套滴灌技术,探索“盐碱地改良+特色种植+深加工”产业链。探索建立“生态银行”试点,借鉴福建南平经验,将林地、湿地等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通过碳汇收益反哺乡村建设,做到以绿色产业发展夯实乡村生态根基。
六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打造省级“和美乡村”。加强党建引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推广“党建+网格化”管理,如天水市麦积区“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村民,精准解决民生问题。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将“一键报贫”系统与医保、教育等数据联动,提前预警并精准帮扶。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针对土地流转、项目引进等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在全省推广定西市“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鼓励村民以工代赈参与环境整治。持续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整合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功能,打造村民精神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马雪娟:《2024年陇原粮仓“三项齐增”》,《甘肃农民报》,2025-01-16(01)。
[2]马国顺:《2024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1296.11万吨》,《甘肃日报》,2024-12-25(01)。
[3]马国顺:《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描绘“三农”崭新图景》,《甘肃日报》,2024-12-27(02)。
[4]任振鹤:《政府工作报告》,《甘肃日报》,2025-01-25(01)。
[5]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打好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漂亮仗》,《党的建设》,2024(9):21-22页。
[6]马国顺:《厚积农业发展新动能》,《甘肃日报》,2025-02-13(01)。
[7]《甘肃省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25年展望》,https://tjj.gansu.gov.cn/tjj/c118946/202501/174064364.shtml。
[8]王甜:《水润民生幸福来》,《甘肃农民报》,2025-01-04(01)。
[9]马国顺:《深化改革促振兴绘就“三农”新篇章——2024年甘肃省“三农”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https://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4/12/24/031113547.shtml。
[10]张万宏:《2024年我市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40个》,《兰州日报》,2025-01-05(R02)。
[11]吕霞:《张掖:撑起玉米制种“半壁江山”》,《甘肃经济日报》,2024-10-08(01)。
[12]马国顺:《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日报》,2024-10-08(01)。
作者简介
王 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