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7版
青海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工作,推动饮水安全成果的巩固。针对农牧区低收入群体和脱贫人口,确保医保参保工作落实到位,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
  精准监测和动态帮扶是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青海省严格执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在年度脱贫人口收入监测标准提高与动态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青海省利用“一码通”自主申报程序提升监测与响应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1.8万余户6.5万余人,其中已经消除风险的户数为6056户、风险人口23883人。2024年,东西部协作资金8.588亿元,实施了消费、教育、就业、医疗等310个领域的帮扶项目,并通过争取8.67亿元的帮扶资金,为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突出就业增收,强化产业支撑
  青海省通过多维度产业发展措施,突出就业增收,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农牧区经济持续增长。为了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青海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冷水鱼、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将2024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69%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不仅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新机会。
  青海省通过订单采购、生产创业、托养托管、土地流转等多种产业带动模式,共实施944个产业项目,直接带动39.07万农牧民收入增长。此外,进一步加大冷凉蔬菜产业投入,建设互助万亩供港蔬菜基地等示范性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并通过打造区域品牌,推动蔬菜产业高效发展,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近67万亩,产量达156万吨,蔬菜输出数量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农业基础。
  自2021年以来,青海省已累计向省外输出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超过300亿元,输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总量已达到1200个,累计确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6个。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残膜回收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果,其中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47.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为90%、90%、83%。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青海省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牵引,推动农、体、文、旅、商多产业深度融合,将“品牌足球赛事+特色农畜产品展销+特色文旅产品展示+特色文艺节目展演+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有机结合,推动地方产业多元化发展与品牌提升。全省已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为区域农业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致力提升水平,强化乡村建设
  制定《青海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高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方案(2024-2028年)》,通过财政投入优先保障乡村振兴资金需求,深化农牧区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持续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和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空间优化配置。依托新成立的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围绕“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分层分批开展干部培训,提升基层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