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8版
青海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画卷在青海大地徐徐铺展

举办29期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2046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海省加大财政投入,落实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涵盖乡村环境整治、水利枢纽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冷链物流建设等150个重点项目,不仅解决了乡村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还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全域开展“三清三改治六乱”整治行动,切实提升了乡村生活环境质量。新建农村户厕2.11万座,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1%,有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2024年青海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4年,青海省乡村振兴工作紧跟国家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全省上下奋力推进,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根据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任务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际需求,全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青海省大多数农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出售为主,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例如,缺乏大型牛肉精细分割车间,每头牛的精细分割工作需依赖外省,增加了生产成本,每头牛成本上涨近3000元。同时,牛肉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收益回落,严重影响了养殖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增加了企业生存风险。农牧业服务产业、“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农牧区产业融合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产业链条延伸困难。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且缺乏特色优势和竞争力,未能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未能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产销脱节,难以有效对接。产业“造血”功能较弱,产业多元化发展渠道不畅,部分地区仍停留于传统农业生产,现代化、产业化水平较低,未能充分挖掘农业潜力。
  (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空心化”与“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才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需求,以及乡村干部综合能力水平亟待提升。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牧区劳动力供给日益不足,农牧产业“无人可用”问题日渐严重。同时,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度加大,留守人员自治和参与度较低,并与人口、土地、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空心化”现象相互叠加,进一步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牧区治理与社会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当前农牧区人才政策尚不完善,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难以留住本地人才或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尤其在农牧业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和乡村规划等领域,人才短缺现象尤为突出。“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现状,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而且还影响观念的转变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难点。”[3]此外,网络信息、旅游、电商等现代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更是短缺,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