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三秦沃野:陕西省科协“智”绘乡村振兴画卷
个,科普信息员超过17.35万人,有效打通了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使得科普知识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递到基层群众手中。
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期间,全省科协系统发挥“科普+”传播效能,创新活动形式和科普内容,开展了丰富的线上线下群众性科普活动。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80余场次,为农民传授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1250余场次,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举办社区科普活动1770余场次,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和生活质量。
在科普设施建设方面,省科协充分发掘“五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资源,加大对农民群众、农村青少年的免费开放力度。鼓励省市县21个科技馆进村入校展教,让更多的乡村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科学展品和知识。组织25套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就像一个移动的科普课堂,让科技资源在全省流动起来,覆盖陕西省全部县区。再搭配103台科普大篷车分别沿着陕北、关中、陕南三条线路,开展活动1800余场,行驶里程15万公里,服务公众10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社区,为群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体验。同时,省科协也不忘记连通线上科普设施,优选54家科普教育基地建立科普资源谱系,在乡村中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去哪儿”“科普云游”等线上线下活动,引导群众关注“科普中国”“陕西科普”等平台。线上与线下联动,数字资源与实体科技相结合,既让群众真实接触到科技,又拓宽了群众的想象力。
(三)定点帮扶,因地制宜建设科技乡村
在定点帮扶村的建设中,陕西省科协因地制宜,为当地提供扎实有效的帮助。以安康市镇坪县竹节溪村为例,这里最初是滑坡地带的避灾搬迁安置点。2021年8月29日和9月19日,由于受到洪灾滑坡的影响,当地居民只得搬迁到镇坪县竹节溪村的安置点。有村民回忆,初到月亮岩时,这里非常荒凉,放眼望去是一排乱石沟,没有水泥路。刚刚家园损毁的村民们看着这样一派萧条景象,心情是十分孤独而低落的。面对环境脏乱差和群众没有就近可种的土地的现状,竹节溪村两委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立足现有资源,先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带领群众发展民宿产业。2024年,省科协认真开展驻村帮扶,建成“月亮岩”民宿体验区,支持20户群众发展民宿产业,在安置点建成以科学家精神宣传、动植物科普、天文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科普长廊,为当地民宿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当地没有就近的土地可以耕种,但背靠大山,符合中药材生长的条件,于是省科协充分发挥省毒理学会、省动物学会等学会优势和6家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山上种药材,山腰建民宿,山下做加工”,使竹节溪村的产业立体起来。如今的月亮岩已经焕然一新,夏日里去避暑、游玩的人非常多,当地的欢声笑语也逐渐多了起来。
结语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通过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积极组织产业顾问组精准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让科普之风吹遍全省各处,因地制宜为定点扶贫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多角度、全方位地以科技为乡村振兴助力。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陕西省科协将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完善科技小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帮助更多地区的人民群众提升科技素养,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富饶的新陕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将科技乡村美景图绘制得更加壮阔。
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期间,全省科协系统发挥“科普+”传播效能,创新活动形式和科普内容,开展了丰富的线上线下群众性科普活动。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80余场次,为农民传授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1250余场次,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举办社区科普活动1770余场次,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和生活质量。
在科普设施建设方面,省科协充分发掘“五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资源,加大对农民群众、农村青少年的免费开放力度。鼓励省市县21个科技馆进村入校展教,让更多的乡村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科学展品和知识。组织25套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就像一个移动的科普课堂,让科技资源在全省流动起来,覆盖陕西省全部县区。再搭配103台科普大篷车分别沿着陕北、关中、陕南三条线路,开展活动1800余场,行驶里程15万公里,服务公众10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社区,为群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体验。同时,省科协也不忘记连通线上科普设施,优选54家科普教育基地建立科普资源谱系,在乡村中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去哪儿”“科普云游”等线上线下活动,引导群众关注“科普中国”“陕西科普”等平台。线上与线下联动,数字资源与实体科技相结合,既让群众真实接触到科技,又拓宽了群众的想象力。
(三)定点帮扶,因地制宜建设科技乡村
在定点帮扶村的建设中,陕西省科协因地制宜,为当地提供扎实有效的帮助。以安康市镇坪县竹节溪村为例,这里最初是滑坡地带的避灾搬迁安置点。2021年8月29日和9月19日,由于受到洪灾滑坡的影响,当地居民只得搬迁到镇坪县竹节溪村的安置点。有村民回忆,初到月亮岩时,这里非常荒凉,放眼望去是一排乱石沟,没有水泥路。刚刚家园损毁的村民们看着这样一派萧条景象,心情是十分孤独而低落的。面对环境脏乱差和群众没有就近可种的土地的现状,竹节溪村两委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立足现有资源,先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带领群众发展民宿产业。2024年,省科协认真开展驻村帮扶,建成“月亮岩”民宿体验区,支持20户群众发展民宿产业,在安置点建成以科学家精神宣传、动植物科普、天文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科普长廊,为当地民宿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当地没有就近的土地可以耕种,但背靠大山,符合中药材生长的条件,于是省科协充分发挥省毒理学会、省动物学会等学会优势和6家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山上种药材,山腰建民宿,山下做加工”,使竹节溪村的产业立体起来。如今的月亮岩已经焕然一新,夏日里去避暑、游玩的人非常多,当地的欢声笑语也逐渐多了起来。
结语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通过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积极组织产业顾问组精准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让科普之风吹遍全省各处,因地制宜为定点扶贫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多角度、全方位地以科技为乡村振兴助力。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陕西省科协将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完善科技小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帮助更多地区的人民群众提升科技素养,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富饶的新陕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将科技乡村美景图绘制得更加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