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3版
以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农村电网稳定性,提速重点村镇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设施网络。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常住人口分布和演化趋势合理布局建设寄宿制学校,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提质县域普通高中教学软硬件。在每个区(县)打造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从人员和设施设备两个方面配齐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乡村“互联网+养老服务”实施路径。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城乡融合互促共进体系,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和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推进城乡融合摸索改革经验。弥补区县城镇化建设的短板弱项,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加快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增强区(县)健康卫生、养老服务、文教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质中心镇,试点“强镇带村”。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重要指引
  1、强化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
  健全和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建统领,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统筹乡村振兴。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将乡村振兴作为乡镇工作的中心任务,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社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力。
  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明确区(县)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能力。通过“擂台比武”选树有担当有作为的乡村振兴好支书,选培储训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进一步完善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的工作机制,通过头雁领航,引领实现强村富民。
  2、移风易俗,增强乡村自我治理能力
  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建设和谐乡村。全面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村民公约等方式做实“十抵制、十提倡”,移风易俗,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时代新风。持续提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影响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社、集市、院落等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场所延伸。鼓励、支持村民自我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优良传统,坚持农民唱主角,多形式开展既植根本乡本土传统又富含时代气息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乡风民俗展演或展示。
  增强乡村居民治理能力。创新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庆新实践,提倡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风尚,全覆盖配置“村居法律顾问”。进一步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党建引领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实践,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广“三事分流”“三制一化”“院落微治理”等经验做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乡村治理品牌。
  (四)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条件
  增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供给。进一步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入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和农民自愿投入退出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渠道。加大市级预算内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产业发展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创新开发多种支农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