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产品。探索具有适应性的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等作用。进一步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了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多渠道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机制,实施乡村人才“五万计划”,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头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人才、乡村工匠、农创客和“乡村职业经理人”。深化“三师一家”下乡服务,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选派专家团队、涉农专家下乡常态化开展技术技能指导服务。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和农业职业学院建设,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
进一步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
立足于“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现实基础,重庆应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动乡村“五个振兴”,加快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的终极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重庆市将打好农村改革“组合拳”,通过实施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等改革措施,加快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谋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突破。一方面,增强重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开放带动、服务示范、中心城区赋能推动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增强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打造城市副中心,提升城市集聚力和区域服务能力,增强有潜力的区(县)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实现城镇化转移。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推进城镇与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增强小城镇服务三农能力,谋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商贸等为特色的产业强镇。
(二)加快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乡村向城市靠拢,更不是以城统乡,而是城乡在尊重历史、资源禀赋和经济规律基础上沿着各自发展历史轨迹的升级和振兴。振兴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就是充分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吸引更多农业人口和其他非户籍人口到城镇落户,并进一步完成市民化过程,真正成为城市市民。另一方面,深化改革试点农业“标准地”和农村“三块地”,有序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常态化机制与路径。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管理,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此外,进一步实施“四进三回”行动,落实规划、科技、经营、资金有效进入乡村,推进能人、青年、务工人员返回乡村创业就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推动“万企兴万村”,加大乡村发展投入保障力度。
(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新突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