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思考
不平衡,许多县域受区位劣势和市场条件制约,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缺乏高附加值产业,依然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征。加之,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不高,限制了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和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三是财政自给能力普遍不足。新疆14个地级行政区下辖107个县级行政区,县级财政自给率差距较为明显。2022年,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哈密地区伊吾县等5个县域的财政自给率在100%以上,仅占全部县域的4.67%。财政自给率在50%-100%之间的有14个县域,剩余88个县域的财政自给率在50%以下,占全部县域的82.24%,其中,财政自给率最低的县域与最高县域相差157.33个百分点。[19]
(四)乡村数字化建设难度较大
目前,新疆各县市均已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治理能力、网络文化、智慧绿色乡村、公共服务效能和网络帮扶等8个方面展开。但相比城市而言,乡村数字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字化使用程度较低。新疆逐步缩小城乡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硬件差距,但因对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而产生城乡数字红利鸿沟。《新疆数字乡村发展调研报告(2022)》资料显示,智慧农业作为乡村经济数字化主体,在乡村普及率不足10%,和其他开展的任务相比实施率最低。二是数字化服务能力较弱。在新疆107个县市中,只有6.1%的县域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服务的信息综合性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保障不足。三是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难度较大。各县市数字乡村建设难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备、数字化人才短缺、数据共享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用户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县域自身很难解决。四是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乡村数字化建设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目前,缺乏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缺少部门之间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导致信息孤岛、数据碎片化等问题,未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新疆作为农业大区,要在实践中把握好重点方面。一是健全保障粮食安全体制机制,重点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覆盖农村人口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重点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建立以提升发展能力为导向的脱贫区域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重点要聚焦民生建设,着力提高村民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加快补齐牧区、边远山区农牧民饮水、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优化村庄布局,营造现代生活环境。
(二)健全要素优先资源优化保障机制
要尽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要素平等交换、资源优化配置。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制度体系,改革并优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深化农村耕地“三权分置”改革,在稳定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活化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对宅基地使用权的配置空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增加农民的征地补偿。二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将农业农村列为一般公共预算的重点保障领域,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以财政优先支持、金融资源重点倾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完善乡村人才建设机制。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强化专项人才发展计划和激励保障政策,创新教育培训制度,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鼓励人
(四)乡村数字化建设难度较大
目前,新疆各县市均已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治理能力、网络文化、智慧绿色乡村、公共服务效能和网络帮扶等8个方面展开。但相比城市而言,乡村数字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字化使用程度较低。新疆逐步缩小城乡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硬件差距,但因对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而产生城乡数字红利鸿沟。《新疆数字乡村发展调研报告(2022)》资料显示,智慧农业作为乡村经济数字化主体,在乡村普及率不足10%,和其他开展的任务相比实施率最低。二是数字化服务能力较弱。在新疆107个县市中,只有6.1%的县域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服务的信息综合性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保障不足。三是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难度较大。各县市数字乡村建设难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备、数字化人才短缺、数据共享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用户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县域自身很难解决。四是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乡村数字化建设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目前,缺乏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缺少部门之间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导致信息孤岛、数据碎片化等问题,未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新疆作为农业大区,要在实践中把握好重点方面。一是健全保障粮食安全体制机制,重点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覆盖农村人口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重点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建立以提升发展能力为导向的脱贫区域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重点要聚焦民生建设,着力提高村民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加快补齐牧区、边远山区农牧民饮水、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优化村庄布局,营造现代生活环境。
(二)健全要素优先资源优化保障机制
要尽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要素平等交换、资源优化配置。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制度体系,改革并优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深化农村耕地“三权分置”改革,在稳定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活化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对宅基地使用权的配置空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增加农民的征地补偿。二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将农业农村列为一般公共预算的重点保障领域,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以财政优先支持、金融资源重点倾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完善乡村人才建设机制。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强化专项人才发展计划和激励保障政策,创新教育培训制度,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鼓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