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7版
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陕西应进一步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乡村网络的普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进各方参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推广新型信息技术,加大数字乡村相关基础设施软硬件研发投入,提高行政村光纤及网络覆盖率。其次重视传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发挥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协同作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农林牧渔业等场景的应用,以数字手段推动农业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缩小发展弱势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镇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三)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推进形成新质产业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农业,以陕西三个千亿级产业为抓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分析系统等数字技术同传统产业相融合,以陕北苹果、关中山羊奶、陕南茶叶为例,普及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系统等设施,发展智慧养殖业、种植业,提高养殖与种植过程中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利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农业情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合作创新,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例如发展较好地区可以依托优良区位优势及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数字文旅等新质业态,文旅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分别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乡村文旅的发展,积极发掘资源潜力。同时积极探索各类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搭建乡村治理平台,提升主体数字素养
  陕西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根据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相关治理手段,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治理主体客体之间的联系,提高线上政务服务完善程度,扩大行政审批范围,将民生保障等惠民事项纳入线上政务平台,在提高线上政务服务效率的同时保证政务服务的质量。搭建基层治理平台,注重“三务”公开,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及时进行线上公开,提高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全面助推乡村基层治理信息化、数字化。调整传统基层党建,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党员参与度,建立党务管理系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将党建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针对治理主体数字意识薄弱、数字素养欠缺等问题,坚持“内育外引”方针,在内部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培训、教育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治理主体的数字设备使用能力,在外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先引进掌握数字治理背景知识的人才,同时培育高数字素养的“新农人”。
  参考文献
  [1]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改革》,2021(4):45-59页。
  [2]曾亿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中国农村经济》,2021(4):21-35页。
  [3]樊荣:《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机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71-79页。
  [4]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1):51-60页。
  [5]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6):899-909页。
  [6]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3-102页。
  [7]毛军、梁沐晗、谢嘉豪:《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统计测度与时空异质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24(5):80-89页。
  [8]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行政管理改革》,2022(6):39-46页。
  [9]刘春莲、陈扬扬、李茂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证》,《当代经济研究》,2024(3):80-93页。
  [10]王邵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23(11):21-36页。
  作者简介
  张 鸿 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数字乡村
  李泽阳 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字乡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