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脱贫地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和经验启示
◎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陕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YB0090)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岚皋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高质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借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党建引领+乡村CEO选育”双轮驱动,锚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为西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直接运营、委托经营、出租经营、入股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22年,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6711.4亿元,村均收入123万元,向成员分红790.7亿元。但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以及典型案例村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总结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以期为西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岚皋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汉江之滨,辖12个镇136个行政村(社区),面积1957平方公里,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陕西省12个生态功能县之一。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岚皋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345”模式(即三链协同抓引领、四大模式强推进、五项机制促发展),筑牢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底,全县13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17个,年经营性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岚皋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高质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借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党建引领+乡村CEO选育”双轮驱动,锚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为西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直接运营、委托经营、出租经营、入股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22年,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6711.4亿元,村均收入123万元,向成员分红790.7亿元。但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以及典型案例村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总结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以期为西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岚皋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汉江之滨,辖12个镇136个行政村(社区),面积1957平方公里,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陕西省12个生态功能县之一。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岚皋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345”模式(即三链协同抓引领、四大模式强推进、五项机制促发展),筑牢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底,全县13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17个,年经营性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