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6版
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村头群众会架起干群“连心桥”

村级后备干部共有820名,平均每村超过2名后备干部,但调研发现,11个镇51个村后备干部人数仍不足2人,部分村缺乏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岗位历练和跟踪培养[3]。
  (二)村“两委”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党建业务不熟。部分村党组织书记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抓班子带队伍经验欠缺;不熟悉发展党员流程、党费收缴标准等基础党务知识,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化和随意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强,部分村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严格,部分村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严肃;有的村收缴党费不规范,有的村对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缺乏。二是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市场观念,不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土地复垦等财政扶持资金投资分红,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三是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缺乏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及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导致进京访、赴省访时有发生。
  L县村“两委”和村干部队伍原因分析
  (一)村干部来源渠道不宽
  一是乡镇(街道)党(工)委长远谋划不够。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期性认识还不足,缺乏主动性、前瞻性、系统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选配村干部只看眼前、不计长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二是青年人才外流。当前大量中青年离开家乡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有效劳动力、人才外流,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数量较少,而且参与村级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不强,难以挑出担任村干部的“好苗子”,客观上限制了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提升[4]。三是“吃经验”式干部较多。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多来源本村或者邻村,多数学历较低且沾亲带故,在基层一线工作的方式相对野蛮粗犷,不能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缺少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这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或许在基层工作成效不错,但在当前的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下,这种“吃经验”式的干部市场空间逐渐萎缩。
  (二)村干部待遇水平不高
  一是工资待遇不高。虽然工资水平较以前有较大调整,但是与村干部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不少村干部因工资待遇低辞职。按照村“两委”正职基本报酬不低于乡镇领导班子副职上年度基本工资的平均水平,村其他“两委”成员基本报酬不低于村“两委”正职基本报酬的80%的标准,2022年1月,该县调整村“两委”正职基本报酬每月3025元,村“两委”其他成员基本报酬每月2420元,村“两委”成员绩效报酬人均每月300元,虽然较调整前有了大幅提升,但相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有不足,且村干部正职和副职工资水平落差较大。二是工作任务较重。农村干部的工作负担重,任务繁重,既要处理日常事务,又要应对上级检查,导致工作压力大,影响效率和身心健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村级层面落实,经常要加班加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