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9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文化”“民宿+美食”模式,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休闲农旅新模式。
  存在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足
  桃花村村集体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对于宣传不够重视,大多数时候是被动地发文章宣传,渠道单一、内容单薄,对消费者和游客的吸引力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村集体对于宣传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村集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无法解决短视频宣传的技术难题和内容创新难点。
  (二)人才队伍薄弱
  桃花村“村两委”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多数是大专毕业,同时老龄化较为严重。此外,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落伍”的现实窘境,客观上也容易产生村干部工作干劲不足、热情不高等问题,难以吸引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加入。
  (三)公共交通不便
  便捷的交通对于区域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大青山文旅区的公共交通仅与桃花村的部分游览区域连通,而且公交车数量较少,平均四十分钟一班,公共交通线路有待增多且覆盖面有待增广。
  (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桃花村乃至环大青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除了传统农业和李白文化园以外,在景区精细化建设上,包括导游、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上稍有不足,游客留下来的意愿较低,农家乐档次不高,缺少具有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深度体验的精品民宿。当涂县除了李白文化,还有千字文、中华蟹苗第一村等农业文化资源,“生态观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缺少类似浙江德清地区大型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造成旅游者的互动和参与感不强,旅游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五)缺乏实体产业支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有上级资金的支持,需要有好的项目支撑。虽然省、市、县、镇各级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项目以及出动政策资金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桃花村部分村民仍以种植鲜桃为主,利润不高,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去周边城市、周边企业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村里缺乏桃胶加工厂、桃罐头加工厂等实体产业。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利用闲置资产通过租赁的方式发展,缺乏实体项目,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增值空间也有限,村民留下来建设家乡的意愿不强。
  建议
  (一)提高站位,全面部署,增强规划力
  在发展民宿上,既要定好风格,也要体现差异化。做到目光长远,尽量统一外部建筑风格,并在内部功能上做到多样化。同时要考虑好目标人群,不同人群的主要需求不同,有人追求高品质住宿和服务,也有人更注重价格和性价比。因此,区分好目标人群有利于良性竞争和整体区域更好地发展。在发展农业上,既要相辅相成,也要各有特色。大青山主打桃产业,正在做精做深,但是其土地资源有限,建议考虑承接大青山桃产业的后续深加工,这既有利于桃花村节约土地成本,也有利于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可以创造性地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发展采摘、领养、参观等特色服务,增加农业附加值,从而实现增收。
  (二)重视宣传,创新内容,增强影响力
  当今时代宣传方式和效果对于发展文旅经济非常重要,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就必须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持续增强大青山文旅圈的影响力,为桃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动力、添活力、聚合力。创新宣传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当地群众创作短视频和宣传推广的能力,不断扩大宣传面,增加影响力。紧跟时代发展,优化宣传资源整合,在短视频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