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2版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背景下污染防治的阿里实践与路径探究
响,同是自然不可抗因素,缺乏主动应对措施,治理难度大。
  在土壤环境方面,阿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弱,各县进展差异显著,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严重污染土壤,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镉等重金属、各类固体废弃物造成农用土地和居住区土壤污染,污染源头防控任务普遍艰巨,部分县土壤污染持续累积,土壤安全利用风险依旧存在。
  (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不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部门众多、行业宽广、人群复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善,领导小组设立过多且部分职能重复,工作专班泛滥加重工作负担,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等工作难以统筹兼顾。同时,不同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基层生态环境监管不到位,农牧民教育动员能力不足,出现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监管失位、合力欠缺的问题。2023年,阿里地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不严,案件结案率仅有40%,就是因为各县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足,职能部门没有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背景下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对策建议
  阿里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的具体行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惠及各族农牧民的大事、要事,要系统保护、系统治理,注重生态文化培育普及和绿色低碳理念树立,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牵引,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监管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统筹推进全地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
  (一)强化思想引领,注重观念培养
  大力实施学习培训行动,提升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理解领悟,提升对生态保护区情定位和战略地位的认识。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在“网信阿里”“天上阿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报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亮点、特色和成效,讲好阿里本地生态环保志愿者典型事例。通过教育培训、绿色出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等活动,组织农牧民、企业员工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了解污染防治工作的国家标准和要求。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和绿色低碳理念,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污染防治氛围。
  (二)聚焦防治重点,提升治理实效
  一是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绿色低碳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落实好排污许可相关法规制度,严格管控排污标准和总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评选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乡村等,倡导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国家级5A景区、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国家4A级景区等创建工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大江湖大湿地、大草原大雪山等生态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全时高质量发展。提升“冬游西藏”“畅游阿里”等品牌影响力,鼓励农牧民群众融入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臭氧、柴油货车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建设大气自动监测超级站,实时监测有机挥发物、臭氧前体物等大气污染源,加快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监测网络、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联网,统筹推进油、路、车治理和柴油车污染防治,鼓励淘汰老旧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推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