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0版
氢能行业的民企新势力

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氢能产业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槽隔膜需从日本、加拿大采购,国产替代品寿命不足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这是全国氢能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科研。”刘伟团说,“国外的电解槽隔膜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国内才是个新兴产业。”第二个问题却是政策制约。陕西对制加氢一体站建设的政策滞后、审批缓慢,导致相关项目进展缓慢。据悉,清能动力早有建设制加氢一体站的计划,通过屋顶光伏和电网的谷电制取氢气,经过管道直接送到加氢站内,不仅能够提高氢气产量,且可以显著减少加氢成本。但项目迟迟等不到审批——政策不明确,相关部门也不知道该如何批复。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吉林、河北等地,目前已纷纷出台类似“绿氢生产项目及制氢加氢一体站不需在化工园区内建设”“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等政策。“希望陕西省能借鉴其他省份的宽松政策,推动绿电制氢在非化工园区落地。”刘伟团说。
   技术破壁:一九零八的固态储氢革命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氢能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氢气储运成为整个氢能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制约着氢能的大规模应用。目前氢能储运成本占终端售价的30% -40% , 成本高昂,而且西部地区制氢潜力大,东部地区应用需求集中,但因储运能力不足,导致西部产能过剩,东部供不应求。
  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储氢技术,但因气态储氢密度低且不适合长途运输,已跟不上氢能产业链发展;低温液态储氢适合长距离、大规模运输,但成本高昂,目前主要用于航天和军事领域。固态储氢与有机液态储氢似乎是两个破局的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九零八公司”)在固态储氢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成为氢能产业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一九零八公司的诞生,与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密不可分。公司创始人成永红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从事电介质材料介电理论、电介质材料性能提高、电力设备绝缘检测与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随着对传统电力设备与技术了解的深入,他判断储能技术在未来能源体系中至关重要,而储能的关键在于材料。于是2012年,成永红创立了研究中心,围绕储电与氢能开展研发工作。2021年,成永红以西安交通大学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技术依托,创办一九零八公司,主攻氢能的高效储运和应用。“公司成立时,便和学校签协议转了7个发明专利过来,这些专利都是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张锦英教授和成永红教授的职务发明。”一九零八公司工程师韩立说。
  这种专利转化的模式使得公司从成立之初便具备了扎实的技术根基,而公司架构设计也体现了与高校资源的深度整合。张锦英主持的“前沿探索部”以研究中心的30多位师生为成员,负责基础课题研究;而公司内部的“基础研究部”则专注于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