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偏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二)构建良好媒介环境
当今数字时代,网络社会蓬勃发展,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媒体平台不可避免地会在宣传中歪曲女性形象,传播刻板印象。因此微博平台应监督舆情,正向引导舆论,规范审核机制,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
主流媒体应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承担起构建积极性别文化的责任。通过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发布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为大众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主流媒体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引发的两性话题,促进理性讨论,避免舆论走向极端和情绪化。最后,微博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舆情监管力度。通过建立舆情监测模型,持续实施跟踪与动态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性别偏见问题与风险。同时,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对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禁止发布带有极端性别偏见的言论,并且建立相应的处理和举报机制,以确保用户言论自由与责任并行。
(三)营造积极女性文化氛围
媒体平台具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理应承担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因此,平台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营造互助友爱、鼓励女性表达、支持女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女性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弘扬女性社会参与的正能量。
首先,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分享女性在各个工作领域中的成就和奉献,树立起优秀的女性榜样,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同时,在不同的热点新闻中,媒体应着重强调女性力量,推动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微博平台也可以推广有关女性力量的话题,鼓励用户分享身边的女性故事,让大众了解她们的故事,感受到积极的文化氛围。其次,女性是改善社交媒体中性别偏见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媒介中污名化,物化女性的偏激言论时,要沉着、理智地发声;在权益得不到保障时,女性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此外,女性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相互连接交流,建立起女性互助社群,组织倡议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总之,媒体应起到引领作用,传播积极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而女性群体自身更应积极参与和发声,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平等和包容的文明氛围。
结语
微博平台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探讨性别议题的重要平台。在微博上,性别偏见与平等观念的博弈常转变为文字之间的交锋。女性要摆脱被客体化的困境,需要打破传统男权思维的桎梏,不断提升自身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性别平等、塑造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是女性的责任,更需要男性积极参与以及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尊重、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晋,代诗眸.“赋权”抑或“负权”: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研究[J].新闻与写作, 2022(11):5-17.
[2]张珊珊,谢晋宇,吴敏.“蜜糖裹砒霜”:善意性别偏见对女性生涯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 2019(8):1478-1488.
[3]陈莹莹,严静.女性客体化趋势下“厌女症”现象及形成逻辑——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40-43+50.
[4]张今杰,郑熠.“凝视”理论视域下媒体女性形象批判[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5):34-39.
[5][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I[M]. 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83-599.
[6]刘利群, 张敬婕. 媒介与女性研究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8-37.
[7]韩婷.互联网语境下性别研究的发展与进路——基于近五年(2012—2017年)SSCI的文献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1):5-11.
[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2.
[9]毛静,贡喆,王鑫瑶.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量表的中文版修订[J].心理学探新,2021(6):563-569.
作者简介
邓 侨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
周 旻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
当今数字时代,网络社会蓬勃发展,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媒体平台不可避免地会在宣传中歪曲女性形象,传播刻板印象。因此微博平台应监督舆情,正向引导舆论,规范审核机制,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
主流媒体应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承担起构建积极性别文化的责任。通过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发布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为大众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主流媒体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引发的两性话题,促进理性讨论,避免舆论走向极端和情绪化。最后,微博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舆情监管力度。通过建立舆情监测模型,持续实施跟踪与动态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性别偏见问题与风险。同时,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对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禁止发布带有极端性别偏见的言论,并且建立相应的处理和举报机制,以确保用户言论自由与责任并行。
(三)营造积极女性文化氛围
媒体平台具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理应承担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因此,平台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营造互助友爱、鼓励女性表达、支持女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女性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弘扬女性社会参与的正能量。
首先,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分享女性在各个工作领域中的成就和奉献,树立起优秀的女性榜样,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同时,在不同的热点新闻中,媒体应着重强调女性力量,推动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微博平台也可以推广有关女性力量的话题,鼓励用户分享身边的女性故事,让大众了解她们的故事,感受到积极的文化氛围。其次,女性是改善社交媒体中性别偏见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媒介中污名化,物化女性的偏激言论时,要沉着、理智地发声;在权益得不到保障时,女性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此外,女性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相互连接交流,建立起女性互助社群,组织倡议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总之,媒体应起到引领作用,传播积极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而女性群体自身更应积极参与和发声,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平等和包容的文明氛围。
结语
微博平台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探讨性别议题的重要平台。在微博上,性别偏见与平等观念的博弈常转变为文字之间的交锋。女性要摆脱被客体化的困境,需要打破传统男权思维的桎梏,不断提升自身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性别平等、塑造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是女性的责任,更需要男性积极参与以及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尊重、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晋,代诗眸.“赋权”抑或“负权”: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研究[J].新闻与写作, 2022(11):5-17.
[2]张珊珊,谢晋宇,吴敏.“蜜糖裹砒霜”:善意性别偏见对女性生涯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 2019(8):1478-1488.
[3]陈莹莹,严静.女性客体化趋势下“厌女症”现象及形成逻辑——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40-43+50.
[4]张今杰,郑熠.“凝视”理论视域下媒体女性形象批判[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5):34-39.
[5][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I[M]. 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83-599.
[6]刘利群, 张敬婕. 媒介与女性研究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8-37.
[7]韩婷.互联网语境下性别研究的发展与进路——基于近五年(2012—2017年)SSCI的文献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1):5-11.
[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2.
[9]毛静,贡喆,王鑫瑶.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量表的中文版修订[J].心理学探新,2021(6):563-569.
作者简介
邓 侨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
周 旻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