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2版
青海卡力岗地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府中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占咂族部落的牧地。在清朝时期,该地区包括三乡,阿什努乡属于喀咱工哇部落的居住地,沙连堡乡是喀咱工哇族和安达其哈族部落居住地,德恒隆乡是思那加族和安达其哈族部落居住地 。[3]后来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这里形成以回族为主,藏族杂居的多民族杂居地。近代以来,卡力岗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该地区的回族虽然保留了一些藏族的服饰及建筑等文化传统,但坚守着回族的宗教信仰,严格遵守着回族的教义。卡力岗人是多民族地区文化调适、整合的产物,也是语言变迁“正在进行时”的典型个案。
  卡力岗三乡中德恒隆乡因易地搬迁成果显著,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尤具典型性。德恒隆乡位于化隆县境南部,面积262.5平方千米,现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卡力岗地区主要使用的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安多方言,村落也多以藏语命名,“德恒隆”是藏语“老虎沟”的意思,德恒隆有德一、德二、纳加、卡什代、黄吾具等22个行政村。德恒隆乡卡什代村(藏语“山梁上的老虎”的意思),该村有235户1074人,在实施扶贫易地搬迁政策的过程中,集中安置了60户,自主搬迁一百多户,搬迁至岗兰卡新村。
  (二)抽样及样本构成
  调研选取卡力岗地区德恒隆乡卡什代村为调查点,采取随机抽样及访谈的方式综合展开,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0份。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卡力岗居民的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抽样样本主要以在卡力岗地区生活五年以上的人群为主,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调查样本的语言使用情况,分析卡力岗地区德恒隆乡语言使用特点,通过个案分析了解搬迁前后卡力岗德恒隆一带语言使用现状。得益于对该地区的情况较为熟悉,调研能够顺利选点并入户进行深入访谈,保证收集数据及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据调研样本总体情况来看,性别上,男性占比较高为67%,女性占比为33%。年龄分布40-59周岁的中年群体占比49%,接近样本总量的一半,其次是20-39周的青年群体占比37%,11-19周岁的少年群体占比11%,最后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占比3%,占比最低。样本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四类。文盲较多,其中中老年占大多数,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相近,分别是24%和27%,高中文化程度占比最少,只占比10%。
  卡力岗地区语言能力情况
  对于“语言能力”的界定,陆俭明曾指出:个人语言能力既要包括母语的语言能力还要包括外语的语言能力,既要分口语能力又要分书面语能力。在口语能力中包含了听、说能力,书面语能力中包含了读、写能力。[4 ]
  由此总结语言能力主要指个体或群体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方面的能力,主要是指“听”和“说”的能力。
  (一)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 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时间,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5]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 据调查结果,对村民母语习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得知,藏语( 64人)〉汉语方言(33人)〉普通话(2人)〉撒拉语( 1人)。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卡什代村语言习得以藏语为主,其次是汉语方言,最后是普通话。该地方存在一定特殊性,造成了多样特殊的语言习得环境。
  藏语在卡什代村占据主导地位,是个体自幼习得的第一语言。藏语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是其家庭中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内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多数青少年受访者都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而汉语方言则是以青海话为主,卡什代村搬迁后与化隆群科位置上相近,是村民们进行外部交际的主要地域,汉语方言口音与群科最相似,因此母语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