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7版
荀子德育思想的立德树人价值探析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借鉴
  作为一种道德上的完美典型,理想人格乃是人们普遍公认、推崇的完美人格形象。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党的十八大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世代累积的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对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强大引领作用。但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构建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汲取多方面的智慧,而荀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正可以提供有益借鉴。
  基于对“人之性恶”(《荀子·性恶》)的洞察,荀子提出了独特的理想人格理论。在他看来,本质上君子与小人并无不同,没有异质性,差别就在于教化与礼法上的迥异,而道德培育、修炼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这种差异而造就理想的人格。他根据道德水平,将人分为小人、士、君子、圣人、圣王五个等级,其中士、君子、圣人为修身养性的理想人格。“士”乃初阶层次,核心条件为“好法而行”(《荀子·修身》),即成为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的好公民。“君子”是高阶层次,要求“笃志而体”( 《 荀子·修身》),“言必当理,事必当务”(《荀子·儒效》)。荀子对其道德要求进行了多方面阐发,如道德高尚且博学多才,态度恭敬又决心坚定,性格宽容还品质正直等。“圣人”为最高层次,是臻美人格的呈现,可以说代表着道德的实体化,要求“齐明而不竭”(《荀子·修身》),通过“积善而不息”“所积而致”(《荀子·性恶》)达成。在三种理想人格中,“士”的境界因比较容易达到,而成为普通人的目标;“君子”的境界需要极大努力才能达成,成为有抱负者的追求;“圣人”只有极少数道德天赋禀异之人方能坚持,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理想。所以,君子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积极努力的方向。荀子极力推崇圣人和君子理想人格,追求君子现实目标,引导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构建提供了传统智慧。
  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追求理想人格,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 构建新时代的理想人格要深入学[5]习荀子德育思想,积极汲取其中的理想人格思想,并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性与融合纽带,让古代智慧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促进各阶层公民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以达到理想的道德标准,并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
  完善公民道德建设内容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荀子思想富含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对当代公民道德培育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其价值不仅不会随时而退,更是与时俱进,值得借鉴。
  对于公民道德培育,荀子德育思想具备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遵纪守法、遵礼循义。道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遵循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即修身养性成“士”,达到“好法而行”,要求把握科学知识,言语妥当,行走正道,不为贫富贵贱所趋。隆礼重法是荀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守“礼”为核心,尊“法”是保证。在建设法治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恪守诺言,诚信待人。作为君子必备品质,“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作为君子的基本操守,诚信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万物之孕育、百姓之教化、父子之亲密、君主之显贵皆有赖于此。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才是立人之道、交友之本、经商之魂、治国之基。三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荀子认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他人要宽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