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8版
荀子德育思想的立德树人价值探析
故而“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摧”(《荀子·非相》 ) ,要求“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荀子·非十二子》)。在道德滑坡的形势下,这种忠恕之道对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人际、国际、人与自然关系都很重要。四是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义利之争贯穿中国哲学史,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 荀子·大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要求“以义制利”(《荀子·正论》 ) ,“ 以义变应”(《荀子·致士》),达成“兼利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义利双成”(《荀子·礼论》)。这为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义利两难选择提供了指导。五是孝敬父母,注重谦让。儒家言孝重敬,荀子认为“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 荀子·子道》),当“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 《 荀子·大略》)。对父母、兄长要“敬爱而致恭”(《荀子·君道》),这是“礼义之文理也”(《荀子·性恶》)。家庭美德的构筑凸显在孝道与谦逊上,这些思想对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1]富有借鉴价值。
  “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包括荀子的德育思想。在改造传统、顺应时代中升华思想,在“源远”与“流长”中实现传承和弘扬,以荀子德育思想促进人民思想道德进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提供德育教育方法借鉴
  教育方法沟通主客体的联系,影响教育实效,应该采取多种[ 6]形式“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 ,以提高教育效果。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积极发挥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功能,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培养“自德”(《荀子·劝学》)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荀子德育思想在这方面具有卓著的功效。
  荀子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其德育思想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起点。他以“性恶论”为切入点,把善看作后天教育培养结成的果实,而非先天的“良知良能”,因此尤为重视“化性起伪”(《荀子·性恶》)的道德教化功能和“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 通过“内蕴于心,外显于行”(《荀子·劝学》 )
  [7]的内外兼修,使“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从
  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境界,并特别重视“外王”的现实意义。荀子深刻探讨了为何人需要“化性起伪”,以及这一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强调,在道德培育中,人拥有创造和改变自我的内在潜能,这使得“化性起伪”在现实中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途径。尽管荀子承认外在因素,如礼、法、师、乐等对道德塑造的影响,但他尤为强调“内修”的重要性,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 荀子·劝学》),要求通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通过“虚壹而静”(《荀子·解蔽》)而有所知、解所蔽,在“ 知之不若行之”中“学至于行之而止”(《荀子·儒效》)。荀子的德育思想,本质上是以“内修”为基础的“自德”,旨在培养个体的内在美德与道德自觉,其策略和手段与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相契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改善系多重要素交互而成,教化、环境、个人禀赋与努力等都有一定功效,其中的核心因素无疑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身的刻苦努力,优良的道德品质就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实施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实践,在目标性引领下激活人们的道德欲求,激发其德育主动性和内驱力,进而塑造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种德育方式被学界称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与荀子主张的“化性起伪”有着相似的教育手段与功效。荀子德育思想中的“虚壹而静”“慎其独者”(《荀子·不苟》)、“学不可以已”( 《 荀子·劝学》)等教育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