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9版
荀子德育思想的立德树人价值探析

荀子人物石雕

发展主体性道德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示。
  推动领导干部为政以德
  中华民族历来要求官员(干部)以道德标准施政,至圣先师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8] ,并在党的二十大中要求“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荀子继承儒家德政思想,着重从君民、君臣、礼法、刑政、富民等方面论述了政德,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政德观具有一致的人民中心思想。
  荀子继承儒家亲民爱民思想,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提出“君者,民之原也”“君者,能群也”(《荀子·君道》),要求君主爱护人民,反对横征暴敛与奢侈浪费,实现“上下俱富”(《荀子·富国》)。在君臣关系上,荀子认为要“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用人应“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君道》),“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荀子·君道》);臣子要“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而且“爱百姓而不倦”(《荀子·臣道》)。在礼法关系上,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主张“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要求“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治国理政要推崇礼义、法制,遵从“王者之法”(《荀子·王制》),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