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0版
荀子德育思想的立德树人价值探析
道遵法度。在刑政关系上,荀子主张德主刑辅,各用其所,“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荀子·致士》)。在富民上,荀子认为“富国”和“富民”是统一的,要求“王者富民”(《荀子·王制》),提出了重农、兴商、分工等“强本节用”(《荀子·天论》)措施。首先要制定好富民政策,注重可持续发展,“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重农是富国的基础。荀子强调“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 荀子·富国》)。他也重视工商业的价值,要求“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而“ 使民殷富”(《荀子·王制》)。同时,还要“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节用御欲”(《荀子·荣辱》 ) ,轻税、平征、省敛、相征等减轻民众税收负担。
  荀子政德思想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现代化,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等,对“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
   加强学校思政铸魂教育
  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9]年价值观就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 。大中小学阶段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犹如成功之路的起点,将深远地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一生。荀子也非常重视学习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富有借鉴意义。[5 ]荀子认为人性“本始材朴”(《荀子·礼论》),既有向善之可能,亦有趋恶之几率,但现实往往容易导致人性趋于自私[7]之恶。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荀子特别强调“化性起伪”的重要性,而学校德育教育正是“化性起伪”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关键。为此,荀子提出礼、乐、身“三教”。“礼”用以通情感、节生活、趋文雅,“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修身》)。“乐”则顺人情、调身心、化民俗,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功能,通过“善民心,感人深”实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 荀子·乐论》)。礼乐为“先王”所制,推行教化的则是各级官吏和老师。他们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以身教化,为仪范、正人正、歪影斜,“ 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矣”( 《 荀子·非相》)。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其关系国家兴衰,“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就会道德败坏,并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面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在学习方法上,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还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劝学》),实现守正创新。同时,要由“天官意物”(《荀子·正名》)到“心有征知”(《荀子·正名》)而认识“人之性”“物之理”(《荀子·解蔽》),靠“虚壹而静”来解“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荀子·解蔽》),洞察事物本质。
  青少年学子是学校道德塑造的关键群体,其道德风貌不仅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整体道德水平,也预示着未来的道德高度。在学校德育中传承弘扬荀子德育思想尤为重要,可以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促进学生从小“化性起伪”弃恶扬善、尊师重道,发扬“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