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失业问题与救济安置研究(1949-1956)
命结束后,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村有大量的潜在的劳动力没有发挥出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号召“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应该回到乡村去”。1949年10月,市政府成立移民办事处,帮助符合条件的难民及失业者还乡生产,即凡原籍有土地房屋或无土回原籍后能分得土地从事生产者,动员回原籍生产,或赴凤翔县千山垦区垦荒或去铜川煤矿挖煤。[5]1950年6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规定:凡由乡村到城市不久或目前在乡村中有亲属可以回乡的失业工人,应由工会根据自愿原则组织并鼓励他们回乡生产,由失业工人救济处按照标准发给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旅费和救济金,作为生产资金的辅助。[6]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西安失业现象大幅好转。失业工人李延年来信说:“多亏人民政府的帮助,我一家四口才能存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我们这些穷人饿死、冻死也没人知道”。在前期失业救济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领导干部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借鉴,在救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使失业者顺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的同时能够走到适合的岗位上,必须了解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和诉求,提高其自身技能和素养,逐渐引导其就业转业。
(二)1952-1956年对西安市民的长期安置与失业者自救
1952年底,西安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1698个增加到2410个,全市工业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2.16万人增加到1952年的3.47万人。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0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2.33亿元。 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已经开始,西安作为[7]“ 一五”计划重点工业城市,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现有失业人员,第一,因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有培养条件的失业者进行转业训练,介绍就业;第二,鼓励失业人员自行就业,自谋生活出路。
1、转业训练
新中国成立之初,缺少专业技能的工人和普通工人占据了失业的绝大多数比重,而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数量则相对匮乏,而“一五”计划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大型项目中,有17个在西安,这就为西安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工厂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的数量逐渐增加。根据中央指示“失业人员中凡确有就业条件和培养前途者,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介绍就业,或在有出路的条件下予以技术训练”,引导失业学员就业转业。西安技术训练班采用组织学习方式招收失业工人、失学青年,中心任务是培养技术工人,训练班主动与各工业部门联系,主动将训练工作纳入国家劳动计划。举办训练班收效显著。 1955年安置的14705名失业人员中,将技术工人、有专长人员等收至工厂企业6457人,不仅解决了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同时完成了基建劳力供应任务。
2、自行就业
部分失业者条件特殊,虽难以介绍工作,却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对不适合厂矿需要及就业条件较差者,着重鼓励自行就业,或自谋生活出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自行就业的办法开始奏效,1954年第一季度自行就业人数比1953年第四季度增加了57.24% ; 1955年元月登记的失业人员中,自行就业、自谋生活出路者占调查人数52%。同时,自行就业打破了失业人员对政府单纯依赖思想和消极等待观念,群众的怨言和群众来信来谈也大为减少,1954年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群众来信减少了80.3%,群众来谈减少了88.8%,大为扭转了工作的被动局面。1956年以后,西安的失业人员比重减少,失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截至1956年12月,西安市约有20429人要求就业,其中求业人员17638人,占86.8%,失业人员仅有2791人,占13.2%。[8]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结束,西安基本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失业救济机制,实现了中共中央城市政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西安失业现象大幅好转。失业工人李延年来信说:“多亏人民政府的帮助,我一家四口才能存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我们这些穷人饿死、冻死也没人知道”。在前期失业救济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领导干部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借鉴,在救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使失业者顺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的同时能够走到适合的岗位上,必须了解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和诉求,提高其自身技能和素养,逐渐引导其就业转业。
(二)1952-1956年对西安市民的长期安置与失业者自救
1952年底,西安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1698个增加到2410个,全市工业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2.16万人增加到1952年的3.47万人。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0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2.33亿元。 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已经开始,西安作为[7]“ 一五”计划重点工业城市,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现有失业人员,第一,因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有培养条件的失业者进行转业训练,介绍就业;第二,鼓励失业人员自行就业,自谋生活出路。
1、转业训练
新中国成立之初,缺少专业技能的工人和普通工人占据了失业的绝大多数比重,而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数量则相对匮乏,而“一五”计划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大型项目中,有17个在西安,这就为西安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工厂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的数量逐渐增加。根据中央指示“失业人员中凡确有就业条件和培养前途者,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介绍就业,或在有出路的条件下予以技术训练”,引导失业学员就业转业。西安技术训练班采用组织学习方式招收失业工人、失学青年,中心任务是培养技术工人,训练班主动与各工业部门联系,主动将训练工作纳入国家劳动计划。举办训练班收效显著。 1955年安置的14705名失业人员中,将技术工人、有专长人员等收至工厂企业6457人,不仅解决了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同时完成了基建劳力供应任务。
2、自行就业
部分失业者条件特殊,虽难以介绍工作,却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对不适合厂矿需要及就业条件较差者,着重鼓励自行就业,或自谋生活出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自行就业的办法开始奏效,1954年第一季度自行就业人数比1953年第四季度增加了57.24% ; 1955年元月登记的失业人员中,自行就业、自谋生活出路者占调查人数52%。同时,自行就业打破了失业人员对政府单纯依赖思想和消极等待观念,群众的怨言和群众来信来谈也大为减少,1954年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群众来信减少了80.3%,群众来谈减少了88.8%,大为扭转了工作的被动局面。1956年以后,西安的失业人员比重减少,失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截至1956年12月,西安市约有20429人要求就业,其中求业人员17638人,占86.8%,失业人员仅有2791人,占13.2%。[8]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结束,西安基本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失业救济机制,实现了中共中央城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