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5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失业问题与救济安置研究(1949-1956)
权建设与社会整合的目的。通过对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等失业无业人员的救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紧密联系。那些在社会中曾经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抱有疑问或保留意见的不同群体,逐渐转变态度,开始接受并认同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规范。
   失业问题的解决对市民阶层社会认同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工商业萧条,约400万工人失业,成为当时社会演进的重要特征。解决失业工人问题不仅是经济议题,更蕴含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西安作为典型案例,在这一时期对失业救济理念和救济安置工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旨在重建基层社会管理秩序。
  一方面,在救济理念上,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救济超越了传统慈悲怜悯的范畴,融入了现代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倡导社会救助不仅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帮助失业者摆脱贫困,重返社会生产。然而,由于民众对现代救济制度认知不足,初期收缴救济基金遭遇困难。 经过耐心教育与实际行[9 ]动,民众逐渐理解失业救济金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认识到“失业是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应共同承担救济责任”。这一心理上的转变促进了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新生政权。
  另一方面,在救济安置工作上,政府采取实际行动帮助失业工人找到工作,这一举措比任何口头宣传都更具说服力。如在仁义村进行劳动就业试办工作,村农会主任范瑞东反映说:“人民政府这个决定真好,这一下把社会秩序的一个根本问题给解决了。”政府安置与失业者自寻出路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还显著减轻了失业压力。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威信大幅提升,人民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有学者指出,新中国对失业群体等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都与事关社会认同的各种制度建设直接相关,只有凝聚人心、激发社会认同才能避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1 0]这些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结语
  新中国初期,西安市针对严峻失业现状,遵循指示,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有主次的失业救济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失业者的生活困难,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有效安定了失业者的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失业救济举措,城市民众深刻感受到了新政权与旧社会的巨大差异,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失业治理成效,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对失业的认知和讨论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对失业的解释及解决方式也随之调整。
  参考文献
  [1]徐行,石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迅速解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1):37-44+125-126.
  [2]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J].人民出版社,2009:1.
  [3]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西安解放档案史料选辑[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7.
  [4][7]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市志(第3卷)[M].西安出版社,2003:13+89.
  [5]为送呈本市解放一年余来社会救济福利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A],西安市档案馆馆藏(1950),档案号:Z012-2-0017-0026.
  [6]为转发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及宣传参考材料希即讨论并遵照执行[A],西安市档案馆馆藏(1950),档案号:Z014-2-0023-0004.
  [8]关于目前失业救济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今后意见[A],西安市档案馆馆藏(1955),档案号:Z014-1-0066-0116.
  [9]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1.
  [10]宋学勤.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以北京市为中心的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5(3):88-94.
  作者简介
  李 圳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朱海萌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