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0版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支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主体服务格局,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功能和资源优势,运用更多“云上”资源和“智慧”平台,赋能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并聚力打造“最美夕阳红”“青春课堂”等更多贴合搬迁群众需要的服务品牌,对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更加热心、贴心、暖心的关爱服务,以服务激活社区活力、凝聚集体合力,以品牌传播服务内涵、创造服务价值。
  2、激发内在动能
  进一步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内在要求、现实需求,将搬迁群众按年龄、文化素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培训和分层培养。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以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家政服务等用工紧缺行业需求为牵引,结合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加大与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学习培训、师资配置等方面的合作,帮助搬迁群众形成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从业素养、就业技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信心。
  (四)进一步促进情感融入,增进市民身份认同
  1、建立情感联结
  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并认同“ 新市民”身份,不是执行式的政策单向传递和命令式的身份随即转变,而是一个通过个体与新环境的互动,逐步建立新的情感联系的渐进过程。基于此,可通过密切干群关系、掌握情感需求、稳固信任关系等策略建立情感联结,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纠正认知偏见,淡化群际边界,增进包容理解,从信任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进而增强发展自信、认可自我价值、增进身份认同。
  2、加大情感投入
  市民化的外在表现为城乡户籍的转变,内在底蕴为具有基[1 4]本生活保障、社会治理参与等城市公民权益及素质 。因而,可运用分类的情感关注、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时的情感回应等柔性化、人性化的方式,保障搬迁群众迁入安置区后的权益,并促进其具有在城镇发展的素质。使群众在充分的权益保障、充足的能力素养、充实的城镇生活中,提高对“新市民”身份的认同,并增加话语表达、参与在场、民主协商。
  综上所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是时代的新要求、实践的新目标、群众的新需要。对此,要进一步从生产、生计、生活、情感等方面促进融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环境,书写“后半篇文章”的精彩章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苏智,刘志慧.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研究[J].农村经济,2022(10):120-127.
  [2]金梅,申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基于准实验的政策评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5):70-81.
  [3]吴晓萍,刘辉武.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经济适应的影响因素——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20(2):122-129.
  [4]黄征学,潘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演进与“后扶贫时代”政策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21(9):63-69+80.
  [5]祁燕.晋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J县魏村扶贫搬迁移民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2019.
  [6]周孟亮,肖露.新型城镇化目标下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困境破解——社会资本重构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4(9):59-69.
  [7]王蒙.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长效减贫?——基于社区营造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4-51.
  [8]徐杰舜,赵旭东,巫达,等.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1-11.
  [9]吴尚丽.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文化治理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6):21-26.
  [10]谢治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112-127.
  [11]汪军,李凡.贵州:搬出大山的192万“新市民”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N].新华每日电讯,2025-01-07(6).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彭玮.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的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2017(3):26-30.
  [14]杨智,刘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市民化社区教育服务机理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1(11):107-116.
  作者简介
  周 舟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理论科科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