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近年文旅爆发的新亮点和反思
些旅游机构做好各种宣传,有效管理社会预期,塑造对节假日旅行的有效需求。其二,善于制造热点,通过热点引导消费。一些热点项目能够达到虚实相生目的,即通过想象、关联、虚构等创造手段,将与本地相关的故事、文学、历史和风俗等联系起来,形成热点。有些善于造梗,通过制造一些有趣但是无伤大雅的段子,从而形成吸引点。其三,一些城市也通过蹭热点,将游客从热点城市引导到本地旅游中。江门一群儿童勇闯哈尔滨,并在当地做江门的醒狮表演,把热点从哈尔滨引向江门。“蹭热点”要讲求技巧,要“‘蹭’得自然优雅,让游客如沐春风,绝非易事。不仅要参透当代受众心理,还要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4]。
  其次,重视自媒体的发布作用。人在哪里,传播就在那里。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全媒体化,用户通过自媒体发掘当地好玩好吃和好看的地方,推动形成热搜。淄博烧烤源于大学生对淄博的“报恩式旅行”,作为幕后的无名英雄,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传播,产生亮点、流量、人流和市场。抖音上“淄博烧烤的正确吃法”的视频,赢得大量关注和转发。抖音、小红书、快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往往成为网红的首发之地,这些圈层又会带动其他媒体的传播。
  再次,有效经营城市形象。其一,城市形象是全体人民经营出来的,也是各种媒体不断塑造、再造和传播的形象。在“淄博烧烤热”中,媒体塑造出有趣、有颜值与热心肠的淄博人形象;建构出年轻、注重游戏与体验感的游客形象;打造出有烟火气、有情意的当地文化形象;塑造出一心为民、正面积极的政府形象。 有效管控城市形象的走向,需要将其塑造成大[5]家所关注的城市。根据城市提供的条件,有效配置现有的资源,开发“注意力经济”。其二,城市形象要以有效手段和最瞩目的方式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获得无形资产,将消费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城市形象中,进而衍生出经济价值。其三,重视城市形象的互动性塑造。很多城市都重视年轻人的消费选择,打造二次传播的新机遇。年轻人中很多都是有效的“产消者”,他们不仅消费城市形象,而且催生城市形象。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新时尚、新潮流和风向标,通过人际传播影响周围的态度和价值偏好,进而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
  从次,及时有效处理负面现象,成为当地维护口碑的重要手段。以前关于一些地区的文旅短板会造成负面舆情,通过对线下服务的不满,引发线上舆论的围观和封杀。近年来,在各地文旅市场的治理下,负面事件逐步减少,正面宣传成为新热点。此外,一些负面事件在积极有效的处理下,转变成正面评价。例如哈尔滨冬季旅游中的一些项目排队多,引发吐槽。各级领导来到现场办公,致歉、整改、退票等一系列行为持续展开,安抚游客。翌日,该景区发布《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传递城市温度。低姿态表达、高效率处置,使得本来的“负面舆情”翻转为广泛好评。文旅中的声誉危机,是提升城市美誉度的重要机遇,关键转捩点在于应对和处置的速度、力度、强度以及对时间节点的有效把握。
  最后,提高信息可通达能力,让受众了解更多信息。一些旅游流量较大的城市会出现堵车和排队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会面临二律背反:既希望游客来,又担心游客来得太多,造成超载问题。“来得了”“疏得通”“管得住”和“放得开”成为城市文旅服务和管理的关键痛点。有的地方提供全省、全市旅游导览图,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图,有效疏通人流。有的地方在各地景区、服务区、高铁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集中投放导览和出行建议,提供有效资讯。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梳理的路线图,能够给游客提供更为贴心的路线,免去很多旅行的困惑。
  (三)文化:将文化纳入旅游空间,提供特色文化
  文化是当地文旅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吸引力,使得旅游更加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