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3版
新职教背景下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实践模式研究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校企合作的误区及出路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习主要围绕学校专业课,校方与企业构建的合作关系是为学生毕业后,引导其进入企业工作的一种输入型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校企合作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动及各种新型挑战时,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合作模式,尚未形成更加深入和具有影响力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均衡的“互利共赢”模式,学校方与企业方没能清晰掌握双方的目的及其动态的培养目标。例如,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素质、道德素养、岗位能力等标准的考核上,学校与企业可能都是动态调整的,但这种单方面的动态需求与考核标准没有完全及时实现校企双方共享。另外,校企培养方法缺少多元化融合,例如学生全天候、全岗位的上岗工作在传统校企合作中无法真正实现,其主要原因是企业不愿意承担人员培养成本及时间成本。
  校企合作的误区和分歧导致了学校方人员培养的阻碍,也影响了企业方对学校方人才供给的满意效果,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变以往的单一主体办学为双主体办学,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3] 。
  2、实训与理论学习的转换问题
  首先,校内实训与企业真实岗位差距较大。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差距大,工作环境、生产流程与实践工作机制都有不同,校内环境缺乏真实性;另一方面校内实训环节设计并不是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流程,使得校内实训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其次,学生进入企业后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实训技能进入企业后与岗位工作的实际方法存在偏差,导致需要重新学习岗位知识与技能,才能够适应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没有科学设计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动态管理机制。动态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调整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实习,而当前大部分学校采用“一刀切”方法,缺少“人性化”调整。
  3、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导致校企融合不紧密,最后难以持续发展,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缺乏常态化交流机制,另一方面学校教学运行机制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市场变化。由此产生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研究条件与方法
 (一)研究条件
  条件一:所研究的学校及企业一年内无任何不可抗力干预下的影响,例如灾难、破产倒闭、军事战争等要素引起的运营暂停。
  条件二:所研究的学校与企业均保持相同的培养任务与工作内容,在传统模式下和“教学工厂”模式下的工作量相同,具有可比性和可衡量的价值。
  条件三:学校、企业、学生层面研究各要素取值空间均设置为( 1-10) 取值区间,取值呈现正向分布,分数越大得分越高。绘图工具采用GraphPad Prism 9版本,M ATLABR2023a版本。
  (二)研究方法
  1、学校视角研究
  假定作者所研究目标学校为T学校,以T学校为观察对象,研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和“教学工厂”模式下的学校发展情况,周期为一年,查看学校相应要素的对比情况。这些相关要素包括:学校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情况、专业学生在工厂/企业的就业情况、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合作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比传统模式与“教学工厂”模式两种环境下的学校发展情况,做出对比分析并查看结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