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7版
新职教背景下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实践模式研究
开展工作。
  再次,形成了问题导向的教改机制。该机制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问题导向,教学以生产实际问题为引导,统领教学过程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问题解决的循序渐进[5] , 通过慢工出细活的思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遇到技术问题慢慢解决;三是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两者相互融合。
  此外,在一些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系统性、集中性、可控性的训练,其自身素养又再一次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多目标多阶段的培养,加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有机融合,实现生产任务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工厂”功效[ 6] 。
  (三)“教学工厂”植入企业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教学工厂”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思想信念、行为准[ 7]则等 ,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大胆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到企业文化,学习企业文化,提升自我对企业的认同感与熟悉度,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德技双修”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具体来看,企业文化入校园可由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一是优秀的产业文化内容上墙。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产业,感受产业文化熏陶,实现以产业文化推动学生投身于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先进的产业技术内容进课程。要把产业技术前沿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工厂”开发课程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是先进的产业管理内容入课堂。要把管理理念中的道德标准、人文精神、人才管理等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工厂”中课堂的真实性。
  四是优秀的产业人才到校园。邀请产业专家到校园,开设前沿知识讲座,引入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课堂项目化教学,与专业教师互融互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结论
  综上所述,如何适应新形态下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内人才链生态系统,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互促互生,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推动人[8]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面临巨大挑战。通过“教学工厂”创新模式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举措。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车间与教室、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育人与创收“六合一”;通过对“教学工厂”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工厂”体制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新范式,打造出一种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少伶,逯长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机制、特色与启示[J]. 河北职业教育,2022(2):20-27.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12-22(1).
  [3]孙友,赵文平,王仲民.系统论视域下的高职产教融合应然特征、实然困境与深化路径[J]. 职教论坛,2024(2):24-31.
  [4]张珣,李运顺,李国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1(11):76-80.
  [5]向巍,王强,杨鹏.“教学、生产、服务”一体化混合制教学工厂案例探析[J]. 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18):64-66.
  [6]周辉,张成.新加坡“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1):113-114.
  [7]邵庆龙,葛李.基于教学工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4):84-86.
  [8]张等菊.建构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群长制”:基于“产业链长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3(8):21-27.
  作者信息
  刘富才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助理兼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柯红香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
  刘慧芳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