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组建逻辑和建设路径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组建的理论依据
  专业群的组建需以科学理论为支撑,通过多维视角分析其内在逻辑。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理论、系统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的组建框架,具体如下:
  (一)产业集群理论:构建协同共生的专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区域内相关主体通过协作与竞争形成有机生态链,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中,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歌舞表演专业及表演艺术专业围绕产业链分工协作,形成“管理-策划-表演”三位一体的专业生态。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提供活动策划与资源整合支持,歌舞表演与表演艺术专业则为文化服务注入艺术表现力。三者共享实训基地、剧场等教学设施,师资资源及行业合作网络,通过在文化活动策划课程中融合表演实践这种跨专业课程设计的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同时,专业群内部通过联合策划文艺演出等形式的项目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例如,专业群与杭州本地文化产业园区紧密合作,参与园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产业集群理论中 “共享、协作、创新” 的核心逻辑。此外,深入分析专业群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发现其作为人才培养与创意输出的关键环节,与周边文化企业、艺术机构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系统论:强化专业群整体效能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3]功能之和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作为有机系统,其人才培养目标需整合各专业优势,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聚焦策划与管理能力,表演类专业侧重艺术实践能力,三者在系统内形成“管理层-执行层”这种层次化分工与功能互补。学生通过文化节策划等形式的项目进行合作,既能掌握活动统筹技能,又能提升舞台表现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此外,系统开放性要求专业群与文化馆、剧院等外部机构建立动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实训、行业导师授课等方式,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内外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专业群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深入调研发现,与杭州本地剧院合作开展的“舞台实践与管理实训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使各专业根据行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保持专业群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契合。
  (三)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复合型能力结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音[ 4]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多种类型 , 需通过差异化培养路径充分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的组建正是基于此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侧重语言智能(沟通策划)与逻辑智能(项目管理);歌舞表演专业强化音乐智能(声乐技巧)与身体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