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组建逻辑和建设路径
智能(舞蹈表现);表演艺术专业则培养空间智能(舞台设计)与人际智能(角色塑造)。通过跨专业课程融合,学生得以在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多种智能。如策划一场社区文艺汇演时,学生需统筹管理(语言智能) 、设计舞台(空间智能)并参与表演( 身体动觉智能),从而实现智能的交叉融合与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验证多元智能理论在专业群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对专业群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跨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评中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的学生,充分证明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动主动式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协作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通过 “项目驱动+跨专业合作” 教学模式践行这一理论。如在“非遗文化推广”项目中,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负责策划与资源整合,表演类专业学生完成非遗剧目编排与展演。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任务设计、资源提供和过程反馈,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此类项目不仅促进学生跨领域知识整合,还培养其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形成 “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参与 “非遗文化推广” 项目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明显提升,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群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建设定位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综合素[5 ]养高的新时期栋梁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的建设定位应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专业群的发展目标,依托专业特色,构建一个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于一体的高效能专业群体系。
  (一)人才培养定位:卓越、应用、复合三位一体
  以“卓越素质”为根基,培养兼具文化管理能力与艺术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厚基础+强实践”模式,夯实学生文化政策分析、项目管理等核心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战技能,提升职业适应力;注重跨学科创新训练,融合策划、表演、管理等多元能力,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与重点,大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大二阶段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大三阶段通过实习实训与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引入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接轨。
  (二)专业特色定位:服务导向、艺术赋能、实践驱动
  立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构建“公共服务+艺术融合”特色。以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联动歌舞表演、表演艺术专业,形成“策划-展演-运营”一体化培养链条;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在剧场、文化馆站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文化活动全流程模拟,实现“课堂-项目-岗位”无缝衔接,突出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
  为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学与实践中,专业群与杭州本地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项目”,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为社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
  (三)社会服务定位:人才供给、文化赋能、产业助力
  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文化馆、剧院等机构输送高素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