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3版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组建逻辑和建设路径
台表演技能与艺术创作水平。
  实践应用模块借助 “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等关键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文化活动全流程模拟实践。与剧院、文化馆等合作,让学生参与大型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策划等项目,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积极与剧院、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其场地、设备和项目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专业群与本地文旅企业合作 “沉浸式文旅演艺创新实践项目”。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挖掘地方文化进行剧本创作,负责排练协调、场地与舞台规划,演出时承担现场调度、灯光音效控制及观众互动引导。通过实践,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创作、组织、管理和互动能力,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助力。
  另一方面,与文化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引入行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建立“师徒结对-项目实操-能力认证”的现代学徒制闭环培养链。行业导师不仅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还分享行业前沿信息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促进协同发展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高职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构建 “双师-跨域”协同发展机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优化师资结构
  优化师资结构是提升教学团队整体质量的基础。通过聘请文化活动策划师、资深剧团演员等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教学活动,将行业最新实践案例和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与实践性。
  推动在职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与产业调研,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知识更新,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2、推进跨学科协作
  整合管理类与艺术类教师资源,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工作。例如,协同开发《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课程,管理类教师负责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内容的教学,艺术类教师则侧重于艺术表演、舞台呈现等方面的指导,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科研与实践方面,围绕数字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申报。共同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如制作数字文化服务案例集、文旅融合教学视频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前沿知识,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 三)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共享平台
  整合教学资源,打造 “共享-开放” 型资源平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专业群的影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是资源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将《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核心课程精心打造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共享,让更多学生能够受益于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