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9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戏剧美育多元课堂的艺术思政探索
— —以西北大学实践为例 文/高字民
  ◎ 2021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陕西高校以戏剧美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21P015)
  ◎西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戏剧与美育多元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363062302055)
  ◎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戏剧美育与创新创业》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在传承中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包容度极高的“大概念”,文化不仅包括器物、环境、知识、思想、制度、信仰等,而且包括人类生活中的习俗规范和行为模式等,涵盖了人类物质现实与精神创造的方方面面。为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技能、思想和价值的传递,另一方面还应立足生产生活中多维度的实践体验,完成外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生存方式的有效转化。质言之,文化传承既要“入脑”,更要“入心” 。

  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入脑”主要靠书本学习、课堂讲授来完成的话,那么其“入心”则主要通过艺术感染和具身体验等实践启悟来实现。就“入心”教育而言,艺术美育至关重要,不容小觑;而在艺术美育中,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和人文性最高的戏剧艺术则潜力最大,效果最强。作为一所有着120多年历史的知名综合大学,西北大学依托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在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努力践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戏剧美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课堂、剧场、社会等多元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追求“以戏化人,以美育人”的“ 活态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思路拓展,又是艺术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有必要认真总结,从而给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资源和批评对象。
  传统与现代: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和戏美化育的审美表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富有恒久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古圣先贤和劳动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另一方面也源自其巨大的包容性和穿透力,虽跨越数千年,依然能和当代形成“ 对话”。从后一方面说,这一“对话”的达成,有赖于文化传承者秉持辩证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简言之,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师古而不泥古”,把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吸收古人的智慧精华,观照当代的现实问题。就戏剧影视艺术而言,传统文化传承时,应守正与创新并重。传统和现代对话,本身就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