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戏剧美育多元课堂的艺术思政探索
美,从美的意境中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性。我觉得你们为“五月的鲜花”提供的节目别开生面,很好![4]
一位退休老校长,为了一部5分钟的短剧,能亲笔致信,谈戏剧、谈美学谈文化、谈传承与创新,这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也不多见。这封信,是西北大学戏剧美育有机融合和多元课堂协同育人的一段佳话,也是学校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育传承的生动体现。
艺术与思政:校园戏剧立德树人和戏剧美育服务社会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校园戏剧被定位为第二课堂活动。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它乃正规专业学术教育补充,属业余兴趣活动。长久以来,这些活动虽也被冠之以素质教育、博雅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等不同称谓,但常被视作陪衬或替补,似可有可无,总不太受重视。通常情况下,校园戏剧搞得好,要么是由于学校有历史传统积淀,要么是因为学校领导个人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志了一个美育新时代的开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几年持续的进展,美育从理念到行动,逐步推进,日益深化。在此背景中,戏剧美育也从无到有,登场亮相,虽还方兴未艾,但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西北大学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则可追溯到更早的20世纪50年代。但总体而言,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都是依循第二课堂业余文化活动来实施。虽然文化氛围好,观众热情高,但学校对校园戏剧的美育本质和内涵认知有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学校美育的文件颁布后,学校逐步领悟和确认了校园戏剧的美育本质,并对其重大意义、强大功能和多元形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关实践更加积极和自觉。一方面,学校把校园戏剧的第二课堂和教室授课的第一课堂及校外社会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在《戏剧概论》《舞台剧作》《表演基础》《导演基础》《戏剧美育》等课程的教学中,积极采用项目制、工作坊和案例教学等前沿方法。教学内容里,大胆吸收戏曲功法、曲艺说唱、八段锦和书法绘画的一些元素和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教师对小黑剧社、仲夏梦戏剧美育工作室、研究生戏剧影视研习社和泮林相声社等学生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政引领,编辑出版了多部实践教学案例集和理论研究论文集。2017年和2018年,学生和教职工分别成立了戏剧美育工作室。 2020年,出版《中小学戏剧美育》读本,开设《戏剧美育》通识选修课。 2021年,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立德树人和戏剧美育服务社会》实践成果荣获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暨高校美育改革与创新优秀案例成果一等奖。
如果说,传统校园戏剧的美育是通过“以戏化人”的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审美力提升和自我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那么,当下的戏剧美育则是从“以美育人”的宏观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共情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戏剧美育工作室成立后,师生团队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指导中小学的戏剧社团排演剧目。暑期则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前往农村中小学开展戏剧美育师资培训。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老师指导下,戏剧美育工作室的同学利用学校所学,帮助中小学师生编创了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本剧《猴王出生》《拔苗助长》《智取生辰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戏剧影视和创意写作专业的同学,联合学校博物馆共同举办“藏在博物馆里的创意写作”暑期戏剧营。泮林相声社的学生把曲艺和戏剧相结合,编创了男女合说相声《话说龙图腾》。该作品入围参加西安相声节,获得了专业的奖励。在2024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泮林相声社的同学赴陕北开展“舞台绘梦,曲润三秦”社会调研和文艺服务。丰富的实
一位退休老校长,为了一部5分钟的短剧,能亲笔致信,谈戏剧、谈美学谈文化、谈传承与创新,这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也不多见。这封信,是西北大学戏剧美育有机融合和多元课堂协同育人的一段佳话,也是学校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育传承的生动体现。
艺术与思政:校园戏剧立德树人和戏剧美育服务社会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校园戏剧被定位为第二课堂活动。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它乃正规专业学术教育补充,属业余兴趣活动。长久以来,这些活动虽也被冠之以素质教育、博雅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等不同称谓,但常被视作陪衬或替补,似可有可无,总不太受重视。通常情况下,校园戏剧搞得好,要么是由于学校有历史传统积淀,要么是因为学校领导个人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志了一个美育新时代的开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几年持续的进展,美育从理念到行动,逐步推进,日益深化。在此背景中,戏剧美育也从无到有,登场亮相,虽还方兴未艾,但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西北大学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则可追溯到更早的20世纪50年代。但总体而言,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都是依循第二课堂业余文化活动来实施。虽然文化氛围好,观众热情高,但学校对校园戏剧的美育本质和内涵认知有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学校美育的文件颁布后,学校逐步领悟和确认了校园戏剧的美育本质,并对其重大意义、强大功能和多元形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关实践更加积极和自觉。一方面,学校把校园戏剧的第二课堂和教室授课的第一课堂及校外社会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在《戏剧概论》《舞台剧作》《表演基础》《导演基础》《戏剧美育》等课程的教学中,积极采用项目制、工作坊和案例教学等前沿方法。教学内容里,大胆吸收戏曲功法、曲艺说唱、八段锦和书法绘画的一些元素和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教师对小黑剧社、仲夏梦戏剧美育工作室、研究生戏剧影视研习社和泮林相声社等学生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政引领,编辑出版了多部实践教学案例集和理论研究论文集。2017年和2018年,学生和教职工分别成立了戏剧美育工作室。 2020年,出版《中小学戏剧美育》读本,开设《戏剧美育》通识选修课。 2021年,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立德树人和戏剧美育服务社会》实践成果荣获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暨高校美育改革与创新优秀案例成果一等奖。
如果说,传统校园戏剧的美育是通过“以戏化人”的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审美力提升和自我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那么,当下的戏剧美育则是从“以美育人”的宏观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共情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戏剧美育工作室成立后,师生团队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指导中小学的戏剧社团排演剧目。暑期则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前往农村中小学开展戏剧美育师资培训。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老师指导下,戏剧美育工作室的同学利用学校所学,帮助中小学师生编创了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本剧《猴王出生》《拔苗助长》《智取生辰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戏剧影视和创意写作专业的同学,联合学校博物馆共同举办“藏在博物馆里的创意写作”暑期戏剧营。泮林相声社的学生把曲艺和戏剧相结合,编创了男女合说相声《话说龙图腾》。该作品入围参加西安相声节,获得了专业的奖励。在2024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泮林相声社的同学赴陕北开展“舞台绘梦,曲润三秦”社会调研和文艺服务。丰富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