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 冲突与共生的生态叙事

白头叶猴正在吃苹婆果
广西更进一步出台了《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创新性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发展协调区”三级管控体系,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友好型发展路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白头叶猴保护的具体措施。例如,明确保护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人类活动不对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白头叶猴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法治氛围。
此外,司法部门通过设立“生态巡回法庭”,对非法捕猎、破坏栖息地等行为实施“快立、快审、快判”。近年来已累计查处涉白头叶猴案件23起,形成了“违法必处”的强大震慑;同时,通过公益诉讼推动企业修复受损生态,累计恢复植被面积超1200亩,使法律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带电高压线” 。
(四)社区共治:从对抗到共生的蝶变
在白头叶猴保护历程中,社区参与是最动人的篇章。崇左市创新建立“社区保护地”模式,将保护区周边12个村屯纳入保护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在这一治理模式引导下,许多村民成为保护区的护林员、生态导游或生态农业从业者,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转变。他们充分发挥熟悉当地环境优势,为观光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还协助科研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护林员许益东是保护区范围内江州区罗白乡岜旦屯的村民,家中的10多亩边坡地曾用于种甘蔗,在地方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他退出甘蔗种植,转种苹婆、构树、木棉树等白头叶猴爱吃的植物,自己也成为了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兼摄影师。在生态旅游方面,以白头叶猴为特色旅游资源,通过开发观猴、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游客可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远距离观赏白头叶猴的自然生活状态,了解白头叶猴的保护知识。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还提高了公众对白头叶猴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村民们从过去的破坏者转变为保护者和受益者,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曾几何时,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头叶猴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导致猴群活动困难。如今,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人与白头叶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村民与白头叶猴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如今,村民们把白头叶猴视为自己的“ 家人”和“朋友”,人猴各有所居,相互守望,和谐共生。
( 五)全球典范:中国方案闪耀COP15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CO P15) 第二阶段会议的中国角广西主题日展览上,白头叶猴以惊人的保护成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的濒危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逆势增长至2022年的1400多只。崇左市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案例更是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社区保护地模式的成功实践,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