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 冲突与共生的生态叙事

陕西洋县的野生朱鹮(摄影/张跃明)保护领域的制度优势与创新智慧,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白头叶猴的重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抢救式保护”到“系统性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仅为濒危物种点亮了希望之光,更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以及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使命担当。当白头叶猴在喀斯特石山跳跃的身影成为COP15的高光时刻,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新生,更是生态文明中国方案的蓬勃生命力。
同一家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共生共存
人类本能地通过不断改造环境满足自身需求——开垦农田、营造城镇、修筑道路,但并非所有野生动物都会因人类的这些行为而躲避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它们尝试着在人类身边繁衍生息,并在被人类改造的土地上、城市中寻找栖身之所。
有着“东方红宝石”之称的朱鹮就习惯在稻田中觅食泥鳅、蛙、田螺和贝类等水生动物,并在附近的大树上筑巢繁殖,而人类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导致水体污染,一方面会直接毒害鸟类,另一方面使它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不断减少,这曾经导致朱鹮在许多区域绝迹。若按照传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则需将朱鹮栖息地的居民尽数迁离,隔绝人类影响,但这也会使朱鹮失去食物来源和活动场所。陕西洋县尝试采用避免使用农药的环境友好耕作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习性的大规模干扰,为朱鹮提供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另外,缓解野生动物活动造成农作物损坏、家畜损失这样的人兽冲突,也是保护工作的重点。比如,惯于集体活动、同时破坏力极强的野猪群曾令不少农民头疼不止,而现在使用声光电等手段事前驱离恐吓,并引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办法,有效降低了这些动物被报复猎杀的概率。
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则以一种不幸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城镇中的农贸、水产及花鸟鱼虫等市场,这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提供了交易场地,非法贸易催生的盗猎是野生动物面临的最直接的威胁。如今,控制这一威胁已经成为有关立法和行政部门正在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已经立法禁止野生动物贩卖、食用和宠物类饲养和销售,形势正发生着可喜变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往往需要人类后退一步,为野生动物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作为地球的顶级生物的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种是我们守护地球生态平衡的责任。保护一个物种,就意味着保护若干物种,就意味着保护一个生物群落,就意味着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反之,破坏一个物种,就意味着破坏若干物种,就意味着破坏一个生物群落,就意味着破坏一个生态系统。世界万物互联互通、互为依存,保护与破坏,必然影响着地球的稳定和人类的未来。消灭一些物种,如同拔掉飞机上的一些铆钉,看似问题不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架飞机已不再安全… …
( 部分图片由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特别致谢! )